朵朵雪花铭记青春记忆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思琦 车宗凯
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清华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被授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清华大学1400余名师生深度参与国家体育场等7个场馆、22个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青春活力与担当精神。
锤炼洗礼,胸怀家国天下。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夜空中绽放了“天下一家”的绚烂烟花,触动了所有人的心。清华大学的志愿者们在此次志愿服务工作中接受了一次人生的锤炼与洗礼,将心系祖国、志存高远的思想收获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赵泽群来自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在冬奥会闭幕式现场听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谢志愿者时,满怀感动地说,志愿服务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互助友爱的品质刻在人类DNA中,连接起不同国度、种族的人们。冬奥期间,清华大学台湾籍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致阳作为一名“闭环内”志愿者参与到礼宾接待的工作中。他表示,能参加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工作是荣幸,在服务冬奥的过程中,自己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荣誉感也越来越强。
曾记得,2月4日,当冬奥会开幕式的焰火在鸟巢上空盛放时,来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郭佳依然在国家体育场场馆通信中心忘我忙碌,虽然无法目睹这场盛大的仪式,但她认为只能听的仪式也有别样精彩。处理重复而烦琐的工作是每个志愿者的服务日常,幕后默默奉献着的朵朵“雪花”微小却关键。每一次志愿者上岗的时候,就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刘家荣和自己的组员们最忙碌的时候。身在志愿者业务领域人员管理组,他们必须在志愿者上岗前报送进场信息、上岗后统计进场情况。简单的数字,却充满了“变数”。他们从零开始,摸索数据统计和人员管理的经验,运用小程序开展工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冬奥期间,清华大学冬奥志愿者们纷纷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创新冬奥服务的方式和途径。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阎华毅编写了健康监测数据获取程序,实时监测全场馆人员健康状况;来自工业工程系的唐海景设计了可同时作业的5条流水线,短短4个小时就完成了万余份观众礼包的装袋工作;鸟巢志愿者专属视频号“NSTV二次方”,由新闻学院的赵佳与志愿者们原创运营。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清华大学志愿者们各显神通、不断创新、全力以赴,彰显着“清华人”的蓬勃朝气。
接棒前辈,在冬奥舞台上绽放青春。来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李沐晨清楚记得,2008年8月8日是她7岁的生日。当时她看着鸟巢上方烟花盛放,便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有关奥运的种子。这一次,李沐晨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她说:“这是我的‘初心’。”
清华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的小伙伴们表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结束了,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还将继续传承。正如在开幕式上感动美国运动员的清华大学“粉衣小哥”孙泽宇所说,冰雪之约会因春暖花开暂时结束,但人们终会因团结友爱在未来重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