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魂牵梦萦的乡村情结
作者:范小青(江苏省作协名誉主席)
作为一名从乡村走出来的作家,梁弓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其作品始终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庆幸自己生长于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成为他文学创作上的精神家园。20世纪末,梁弓开始走上文学之路,第一篇小说讲述的就是年轻人进城务工的故事。在此之后,“乡村”成为梁弓小说中挥之不去的元素,他的作品都带着泥土的芬芳。
因乡村而文学,因文学而坚守广袤土地,这是梁弓在自己的写作道路上留下的清晰而独特的印痕。2016年,梁弓出版了《白马湖畔》,以长篇小说的方式关注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事件,被列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为了顺利完成作品,梁弓专门去挂职体验生活。作品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情节设置,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而作品中对于尊严的维护,与生活的和解,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时隔六年,梁弓出版了长篇小说《明天会更好》(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再次把目光聚焦乡村大地。这部小说主要围绕以江州市总工会桑向阳为代表的工会干部服务职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展开故事。梁弓持之以恒的乡村情结,也在作品中得到延续。
桑向阳原本是一名中学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调入县委宣传部,之后又来到市总工会,从事许多人并不特别了解的工会工作。作品内容的时间跨度大概为三年半,从2015年春天开始,到2018年10月收尾。这段时间,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市总工会安排夏光荣到乡村挂职第一书记,就在夏光荣扶贫工作即将结束时,因妻子生育在即,他又要忙村里的事,只能利用晚上时间回家,却不料出了车祸去世,令人痛心。小说动情地描写了扶贫干部面对的真实情形和实际困难,有人面临孩子升学,有人父母年迈多病,有人妻子经常出差,但他们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废寝忘食,身体出现各种毛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夏光荣去世了,市总工会的扶贫工作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办公室的小朱,劳动和经济工作部的李一鸣,又相继担任桃源村第一书记。
桑向阳本人虽然没有直接到村里挂职,但是他有着敏锐的思维、清醒的思想和敏捷的行动。乡村振兴战略刚一提出,桑向阳就意识到,这既是农业工作的任务,同时也为工会干部树立了新的目标。正如桑向阳所说,工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选派人员担任第一书记,更重要的是,工会服务劳模,而劳模中“乡土劳模”占了很大比重。如何服务好“乡土劳模”,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是工会干部的重要使命。桑向阳的观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为“乡土劳模”提供各种有利条件,让他们尽情施展才能成为大家的共识。
从心思缜密的桑向阳,到执行力强的黄文涛,再到坦率真诚的李一鸣,小说中的每个人都与乡村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感联系,带着乡村的深厚感悟,他们下足了功夫,动足了脑筋,竭尽所能帮助乡村解决困难,助力乡村振兴顺利推进。挂职尚未结束,李一鸣决定留下来,其中有多种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对乡村的发展充满信心。李一鸣的留任,乍一看有些不可思议,却又合情合理,其实在梁弓之前的作品中,已有过先例。《白马湖畔》中的秦文杰最终留在了挂职的镇上。李一鸣的选择,得到桑向阳的衷心祝福。
从小生活在运河村的桑向阳,是一个特别看重“归属感”的人。在他看来,自己这辈子注定要生活在江州。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运河边走一走。作为桑向阳的心灵港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运河村,永远是他魂牵梦萦的所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