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让法治精神在乡村扎根(现场评论)

发布时间:2022-05-23 10:20: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进一步做好普法教育、提高涉农执法水平、完善涉农公共法律服务,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推动乡村法律服务提质增效

  派发普法传单,推出普法宣传三句半,现场解答群众疑惑……在吉林省的一些村镇集市,人民法院干警为群众现场普法。法律进村屯、培育懂法人,法治乡村建设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有序推进。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新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乡村之路。2021年以来,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推动法官、乡镇政法委员、村干部共建司法服务网格,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法律服务。目前,这一服务网格已覆盖304个行政村、2810个村民小组。实践证明,打通法治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需要主动作为、多方协作,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力量下沉一线、下沉乡村。

  让法治的种子在乡村扎根,要做好普法工作。在乡村振兴路上,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会面临一些新情况,需要进一步做好法律普及工作。为此,梨树县建立“法官说事点”,法官每月进村,春天说承包土地,秋天讲粮食买卖,主题应时应景。一位村民感慨:“法官不念法条,举村头例子、给实在建议,咱愿意听,也听得进。”立足实际、着眼需求,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法律进村入户,让普法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拉近了法律与群众的距离。

  建设法治乡村,需要改进工作方法。一位法官说:“村民之间的纠纷,有时就是为了争口气。”如何既解开矛盾又让村民服气,考验着工作方法。在梨树县,有村民因土地纠纷来找法院解决。一位法官来到地头,请双方测量面积后,讲了法律规定,当场进行调解:“到秋天,这块地长多少粮食,让他折成钱给你,行不?”后来,双方握手言和,其中一方还主动提出让步。深入一线,了解实情,现场办公,不仅有助于化解矛盾,还能推进普法教育。建设法治乡村,需要更多俯下身子察民情的法律工作者,也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机制,带动更多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参与到为民办实事中来。

  建设法治乡村,还需要凝聚众力。群众学法知法是第一步,让更多人懂法用法、形成人人尊法崇法的氛围,更为关键。在吉林省,东辽县安恕镇定期选派一批有法律基础、群众基础的村民参加法律培训,让村民为村民调解纠纷;通榆县集中培训各村的种养大户,鼓励他们开办法律“炕头讲堂”。人民群众是法治乡村建设的主体,法治乡村建设也要紧紧依靠群众。当村里的“法律明白人”越来越多,依法办事就会成为人们的习惯和自觉,乡村依法治理就能迈上新的台阶。

  在吉林省不少村屯,一面面法治文化墙引人关注。以漫画故事、图解知识等形式呈现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内容,既美化了村屯环境,又厚植了法治文化。进一步做好普法教育、提高涉农执法水平、完善涉农公共法律服务,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推动乡村法律服务提质增效,一定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