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格的信心 满分的表现——直击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见面会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占康
6月4日上午11时,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这是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的首次亮相。
陈冬:“期待满满,有传承更有发展”
见面会上,再次执行飞行任务、首次担任指令长的航天员陈冬神采奕奕,他表示自己对太空的渴望与日俱增,“原来是想上太空,现在是更想上太空,感受就是这么简单”。如今,他的太空之旅即将从6年前的驻留1个月变为半年。作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指令长,重返太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和空间站阶段前两次载人飞行任务相比,这次任务“有传承更有发展”。
2010年5月,陈冬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然而成为航天员只是拿到了前往太空的入场券。陈冬告别了十余年驾驶战机翱翔蓝天的生活,开始了日复一日艰苦卓绝的训练,包括重回课堂学习天文科学、航天技术等多类陌生学科知识,进行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等严苛训练。在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航天员“总教头”黄伟芬眼中,陈冬很优秀、很全面。
相比神舟十一号任务,此次任务的工作量和难度可谓呈“指数级”增长。作为指令长,陈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4次出舱活动,他都认真观摩并提出改进意见,均被采纳。他表示,进驻核心舱继续开展相关实验工作是传承,而在三舱联手打造的系统更稳定、功能更强大、设备更齐全的中国空间站上,利用更好的平台做科技水平更高、更复杂的科学实验是发展。“空间站不仅是中国人的太空家园,还会成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服务全世界,造福全人类。”陈冬介绍,在神舟十四号乘组任务末期,将迎来神舟十五号乘组入驻空间站。到时,中国将有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共同工作生活,一定会非常热闹,“整个任务期待满满、惊喜连连!”
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如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也迎来了而立之年。不久,中国的太空家园将在我们手里建成,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更是多么的幸福。”虽然神舟十四号乘组是空间站任务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一个乘组,但经历了12年的朝夕相处、两年半的任务训练,陈冬认为整个乘组做到了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统一。他坚定地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刘洋:“心怀山海,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作为中国首位飞天的女航天员,刘洋在浩瀚宇宙留下中国女性的身影,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录。2012年6月28日,神舟九号飞船即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离并返回地球。在回到飞船前,刘洋转身对着天宫一号郑重敬礼,心里默默对自己说:“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再回来!”
十年后的此时此刻,作为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再次飞天,刘洋坚定地说:“非常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与时代共同成长进步的机会。我会一直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这期间刘洋通过读书深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静心学习训练,持之以恒地从身体、心理、知识、技能各方面做最充分的准备,以匹配任务需求。她走进校园讲台,传播航天知识,赓续精神血脉,努力点燃学子年轻美好的航天梦想。“这十年,我成为幸福的母亲,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家人朋友给予的爱与支持,也是她前行道路上的动力。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经历的是脱胎换骨般的淬炼,刘洋也是如此。备战空间站任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刘洋从没在晚上12点前熄过灯,几乎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她认为,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训练。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刘洋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真正的出舱活动训练,一次可能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太空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而降低它的门槛。”于是她暗暗给自己加码,体训时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后来,每次练臂力的时候,航天员“师兄们”都自愧不如。
再次进驻太空,面对即将到来的繁忙任务,刘洋信心十足:“相信如此饱满的工作一定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非常充实。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太空为祖国庆祝生日,天上人间共度浪漫的中秋佳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漫天繁星闪烁就是我们对祖国和同胞最美好的祝福和问候。我们也很期待在太空中和其他3位战友胜利会师。”
蔡旭哲:“十二载逐梦,不负伟大时代”
“经过12年的准备,即将出征太空,既高兴又自豪,但更多的是责任与使命。”在镜头前初次亮相的航天员蔡旭哲坦言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蔡旭哲表示,他和陈冬、刘洋作为同批加入航天员队伍的战友,朝夕相处、并肩战斗,入选飞行乘组后,大家更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如今在技术、心理和身体上都做好了充足准备,“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坚决完成任务,不辜负伟大的新时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回望航天员的飞天之路,荆棘遍地——上百门科目,每门科目挑战的几乎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蔡旭哲沿着登天台阶一步步攀登而上。转椅训练曾是他的弱项,第一次坐转椅练习时,他脸色苍白,腹内翻江倒海。考核结果是二级,虽然及格了,但蔡旭哲坚持要做就做到优秀。此后,他反复进行练习——伸直右胳膊,将脑袋贴在右肩上,用左手摸着右耳,原地打转着练习……终于,考核成绩达到了一级水平;水槽失重训练,一训就是大半天,穿着坚硬的水下训练服,相当于在身上套了一艘“人形”飞船,渴了饿了只能喝水,痒了也不能挠,有时干活幅度大了,身上被服装关节的硬结构硌破了皮也要咬牙坚持。
蔡旭哲深知,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细节都关系着任务成败,地面训练更要分秒不差、毫厘不失。每次大型试验、大项操作,他都精益求精,对任务流程、操作手册烂熟于心。针对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为了实现完美对接,他常常一个人在航天员公寓里对着桌面模拟器训练到半夜。
十二载逐梦赤子心,如今飞天在即,蔡旭哲动情地说:“我只是这场接力赛中的一员,但责重如山,使命艰巨。我要感谢教育培养我们的广大科研人员,感谢航天员大队的全体战友,感谢默默支持我的家人,为我锤炼了飞天的翅膀、搭建了飞天的云梯、构筑了飞天的后盾。”
面对第一次飞天就要执行长期驻留任务,蔡旭哲认为自己首先要做的是尽快熟悉“太空家园”的环境,他笑着说:“在工作之余,我也会尽情领略太空美景,拍一拍美丽的地球和伟大的祖国,看一看长江和黄河,找一找亲爱的家乡,届时也会分享给大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