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光明时评】县中当借取新一轮城镇化东风

发布时间:2022-06-08 09:40: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作者:吴秋翔、林翌甲(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近来,“县中塌陷”的话题持续引发热议。曾经,县中是高校优质生源的摇篮,大批毕业生从这里走向高校深造,或投身县域建设。然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推进,城乡经济差序化发展,区域间人口迁移等因素,都影响制约着县中的发展。

  从教育领域内部看,县中在与民办高中为代表的“超级中学”、更高行政级别城市公办中学的办学竞争中都不占优势,而县级义务教育的客观实际也无法支撑县中拼资源。县中的吸引力逐步下降,优质生源与师资的流失、办学条件与保障的不足、当地人教育信心的缺失成为制约县中发展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县中一直是高中阶段教育的压舱石,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有数据显示,县中数量和县中在校生规模,在全国普通高中总体中的占比分别为51%和59%。县城位于“城尾乡头”,发挥着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而县中也同样连接着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绝大部分县中位于县城,许多县中农村学生的占比达八成以上,去县城的县中上学已成为农村人口向县城集中的重要原因。作为县城与邻近城市在教育领域衔接合作的重要载体,县中或可推动城市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向县域延伸,推进县城教育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进而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并在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教育流动将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促使人口流向那些拥有大量优质基础教育的城市。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流动更多出自家庭照料等原因,让孩子随迁上学;那么,高中阶段的教育流动则更多是家庭主动选择优质教育的行为。学生的流出,意味着家庭对生养之地的教育投出不信任票。照此,办好县中有利于积极引导人口向县城聚集,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的适度集中,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在本地升学有盼、发展有望、生活有依、建设有责。

  不让县中成“陷中”已成社会共识。去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2025年发展目标;今年5月,教育部启动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对教育基础薄弱县的115个县中进行托管帮扶。诸多政策无不瞄准从根源上破解县中发展困局,释放振兴县中的积极信号。

  此外,振兴县中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更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近日,国家层面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将县中振兴置于这一大背景下统筹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当加大对县中发展的统筹谋划与扶持力度,重点是补短板强弱项。省、市两级政府要加大对欠发达县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资源优先向县中倾斜,重点解决县中办学设施不达标、大班额与大规模学校等问题,全面改善县中办学薄弱环节。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待遇,职称评定、绩效分配适当向县中教师倾斜,让他们安心在县中扎根奋斗。同时,可依托发达地区优质中学、部属及地方高校附属中学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的辐射效应,推动城市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向县域延伸,优秀教师向县中流动,先进管理模式向周边覆盖。

  县中自身也应加快探索自立自强的特色发展模式,改善县域教育生态环境,树立教育信心与社会新风尚。要改革学校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倾向,着眼长远筹谋发展。要提升县中管理水平,植根县域社情、民情、文化与乡土基因,走出属于县中、有别于城市高中的特色道路,逐步提升县中吸引力。要加强教研指导和教师培训,利用3到5年时间,完整培养1到3届学生,学生的成长成才将是县中振兴成效的最好证明。这也将重塑老百姓对县中的教育信心,推动新的教育生态培植,让县中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真正实现留人留心。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