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奋斗者正青春 解困惑·促扎根】在零下20℃的天气里采矿,我做到了

发布时间:2022-06-14 10:34: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奋斗者正青春 解困惑·促扎根】

  讲述

  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工作人员 孙灿龙

  自2013年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毕业后,我来到祖国边陲新疆,就职于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到现在已经八年多了。回首这八年,我去过皑皑雪山,见到了万年冰川;进过伊犁大草原,见识了“风吹草低见牛羊”;到过塔克拉玛干沙漠,领略了万里瀚海……我曾因久居深山,无法联系家人而黯然神伤,却也被祖国秀丽山川所吸引;我曾因工作艰苦枯燥萌生退意,却也因发现了新的矿产地而欢欣鼓舞;我曾为工作任务而苦恼,却也因践行“三光荣”传统而自豪。

  “干一行、爱一行!”带我的第一个项目负责人这样告诉我。那是2013年,刚参加工作的我来到巩留县加满特矿区普查项目,青山蓝天带来的新鲜感,很快就被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单调所取代。一辆车,四顶帐篷,七个人,就是我们的全部。

  每天清晨,伴着露水驱车来到距工作点最近的山沟,然后步行好几公里到达工作点,开始与石头“沟通”。夕阳西下,结束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床上,竟然觉得只有吃饭和睡觉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几个月的野外生活,每天枯燥重复的工作,加之艰苦生活环境与没信号带来的深深孤寂感,让我难以忍受——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地质工作。

  项目负责人看出了我的沮丧,告诉我:“寂寞、乏味是野外地质工作的真实写照。但无数地质人在更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持着、努力着,因为他们对人生负责——既然选择了,就要面对。”这句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地质瀚海里还没翻起一朵浪花,我却打起了退堂鼓?绝对不行!往后的日子里,我用脚踏实地的工作与沉浸式的学习,很快找回了坦然与自信。

  2018年5月,我调岗至单位测绘工程院,12月迎来自己独立负责的第一个工程项目《和静县备战矿山备战矿业矿山边坡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彼时施工区气温已降至零下10~20℃,迎着寒风站在矿山边坡上,身体从打冷战到麻木,甚至很难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瑟瑟寒风冻透了我的身体,然而,看着身边同事们依然热情的笑脸、躬身劳作的身影,我深受触动,一边打着小寒颤,一边忙碌起来……渐渐地,各项任务有条不紊地达标完工,自豪占据了我的内心。

  2019年,我开始负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项目工期短、任务重、时间和工作节点要求严格,且又是冬季施工,要说没有担忧是不可能的。然而,此时的我早已明白,地质人最不缺的就是不怕吃苦的精神,这些困难算什么!最终,我们战胜了雪虐风饕的天气,顺利竣工,成为当地模板工程,得到了石河子市的高度评价,为单位树立了品牌。

  八年时光,无数幸福、悲伤、欢笑、汗水、积极、落寞……交织成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在新疆,有一种树“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这就是胡杨树;在新疆,有一种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这就是胡杨精神。我愿意做一棵胡杨,坚守在边疆,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姚晓丹采访整理)

  对话

  孙灿龙:

  读了光明日报《奋斗青春无悔抉择》栏目,我被罗辽复教授扎根基层的事迹深深感动。我想请教罗老师:“基层环境和城市差别很大,生活难免单调寂寞,时常有‘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如何更好地面对这种落差?”

  内蒙古大学教授、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罗辽复:

  有人说,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话可说,想改变处境而改变不了。我认为,这是消极的方面,更重要的是积极的方面,“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是心灵的礼物。只要内心有自己的挚爱和坚守,就一定能从畏惧寂寞孤独,到习惯寂寞孤独,再到真正享受寂寞孤独。

  想当年,我从北京来到内蒙古,越来越明确自己必须选择“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时间总是不够用,我必须像陀螺一样高速自转,才能保持稳定状态;只有谢绝一切不必要的社交和娱乐,全身心地沉浸在寂寞孤独里,才能有充足的时间、从容的心境。

  曾经有十年左右,我也很迷茫。但我忙着和朋友通信讨论物理学问题。2800多封信,充实了这段孤独的旅程,让我越来越坚定。现在我老了,但还是给自己安排一个接一个的课题,还是把科研看成一种乐趣。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唯有孤独的人才强大。人们总是在孤独中思考,在孤独中成长。如果你感到孤独,那么恭喜你,你正在变得强大!

  当然,做工作总是需要休息的。我的休息时间如何度过?一是阅读,阅读启发人思索。二是散步。我们在热闹中失去的,必将在孤独中双倍获取。在丛林中散步,呼吸着新鲜空气,专注地思考问题。当你想通一个问题时,那是何等令人愉悦啊!

  (光明日报记者杨飒采访整理)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