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十年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中国对于全球的生态贡献值得关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宣布并坚定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的会议,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事业。
这十年,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
这十年,环境治理成效之好前所未有;
这十年,公众参与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这十年,全球生态贡献之大前所未有。
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迎来成立30周年之际,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用了四个“前所未有”,来描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我们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布局趋势,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黄润秋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国合会30周年纪念活动上说。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根本大计
30年前国合会的成立,在国合会委员、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常务秘书罗家良看来,意义非同寻常。
“国合会的成立体现了中国长期以来将环境保护纳入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承诺,确保中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够互相平衡。与国际伙伴合作,发挥全球领导力,并推动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罗家良说。
罗家良没有看错。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这30年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变化更让人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卓有成效。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被定位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有了地位,就自然有了全社会的行动。环境治理卓有成效,据黄润秋介绍,2021年中国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降到了30微克每立方米。连续两年实现了PM2.5和臭氧的双下降,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实现二类及以上的优良水体。渤海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五类。
与之相伴随的是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逐年增多。有着小小眼睛、大大微笑的它们,曾经由于长江流域水体污染加剧、人类肆意采挖江砂、非法使用渔具等多方面的原因,生存和繁育受到严重影响,数量一度仅剩下1000余头,濒临灭绝。
然而,如今这个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的“水中熊猫”,迎来了新的生机。就拿最近一段时间来说,在从湖北宜昌到武汉的长江段,江豚频繁现身。或觅食捕鱼,或玩耍嬉戏,或潜水跳跃,一幅欢腾的景象吸引了许多行人驻足观望。
我国还建成了首批国家公园。2013年以来,我国不断建立健全国家公园体制。2021年,我国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等首批国家公园正式成立。“设立国家公园,实行严格的保护,将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和周边生态价值高的区域进行整合,有助于改善生态连通性,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国家公园同时兼具科教、文化和游憩等价值,还可以为公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金鹏说。
中国成功得到广泛认可
变化还体现在中国的公众参与范围越来越广。
生态环境部6月13日发布的2022年“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片中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举手之劳,看似微小,都有实实在在的减排效果。每个人的点滴行动都将汇聚成落实双碳目标的巨大力量,保护地球就是守护未来的希望。”
或当林间河长,或做生态卫士,或参与减塑行动,或践行垃圾分类,甚至仅仅是随手关灯,少点外卖,选择公交出行等日常习惯的点滴习惯养成,足以证明黄润秋的那句话:“生态文明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中国对于全球的生态贡献也值得关注。在过去的十年间,我们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宣布并坚定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碳中和的冬奥会,我们成功举办了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的会议,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事业。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说,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确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雄心目标。制定和实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解振华透露,目前,“1+N”政策体系在完成了“双碳”工作顶层设计的基础之上,已经出台37个领域行业方面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政策措施和行动,正在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的成功得到了广泛认可。国合会副主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说,“过去多年来,我们在环境、能源、转型及经济发展和减污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否实现了设定目标?中国在过去20年是领先的,让我们看到了有很多针对性政策是能够带来真正积极的好效果的。”
国合会委员、美国环保协会执行副总裁茹冠洁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这说明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可以协同推进”。
国合会副主席、原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总结中国环境与发展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和新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用经济科技手段减污降碳
毫无疑问,未来,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黄润秋表示,中国将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动力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先组合,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大力深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更多用经济、科技手段减污降碳。
同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的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八个标志性战略,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实施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加强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和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以高水平的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的生活。并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国合会外方执行副主席、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部长吉尔博认为,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形势,各国需要向碳中和的方向采取行动,为实现零碳目标而努力。碳定价可以激励清洁技术开发,中国的碳交易体系起到了示范作用。发展可靠的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例如绿氢能为钢铁、水泥等减排困难的行业带来减排空间。
吉尔博透露,加拿大正在计划出台法规,在2035年之前逐步淘汰轻型内燃机车辆销售。许多国家都有这样的承诺,这将需要保证及时准备好充足的充电基础设施和电力供应,开展好绿色供应链和绿色贸易方面的工作。
施泰纳建议,在低碳发展以及绿色发展项目中,让更多企业能够在这方面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包括农业生产中也是如此,需要调整相关补贴政策等。并进一步加强法治和环境治理,鼓励个人、企业和投资人,包括地方各个利益相关方都能够参与进来,“让大家能够看到我们传递的清晰信号,我们想要关注的是低碳的、包容性的绿色发展”。(记者张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