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实体经济“架桥铺路”

发布时间:2022-06-23 10:10: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光明日报记者 温源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金融的通道,是承载金融资源交易运行的道路桥梁。金融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转和互联互通,为推动形成统一包容开放的金融市场、充分发挥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性制度性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支付清算系统布局逐步完善优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网络为依托积极创建现代化支付服务体系,开启了支付领域建设新篇章;征信和动产融资领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服务持续深化;黄金交易平台逐步成为多层次、全功能和国际化的重要市场;中央对手清算系统有效助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填补了专业领域的空白……

  随着我国金融基础设施日趋完备,金融体系弹性强、韧性足,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筑牢根基、保驾护航。

   畅通“大动脉”,为资金流动提供强大支撑

  从纸币、存折、银行卡到移动支付,从扫码购物到社交支付、无感支付、自助点餐、小程序乘车码……今天,支付手段已经打破“止于支付”的局限,全面构建人们的智慧生活。而这些生活巨变的背后,是我国支付清算系统作为全社会资金流动“大动脉”的强大支撑,让“资金零在途”和“支付全天候”成为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持续推进,全面支持企事业单位大额资金汇划、金融市场交易、居民个人零售支付、境内外币支付等各类支付场景,满足了不同时间、金额、币种的跨行清算和使用多类支付工具进行资金结算的需求,在国际同类系统中处于领先水平。

  统计显示,2021年,全系统处理业务笔数、金额分别达到218.55亿笔、6622.19万亿元,2021年全年处理金额相当于同期我国GDP总量的58倍;系统参与者15万余家,覆盖全国绝大部分银行机构,并连接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是我国社会资金汇划的“主动脉”“高速路”。

  企业和公众的支付需求延伸到哪里,支付清算系统就开发建设升级到哪里。2017年,新增网银系统扫码支付、短信验证码认证、实时账户信息查询等功能;2018年,延长大额支付系统运行时序,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覆盖全球主要时区;2019年,手机号码支付业务上线,支持通过手机号码实现快速支付;2020年,建设并投产了集支付、清算、信息传递于一体的便民支付服务平台——全国综合业务服务平台,7×24小时提供多种便民支付服务。截至目前,平台服务了近1万家公益类机构和公共事业类单位,近2000万户城镇居民、农民工、小微企业等各类缴费或发放用户,服务民生的效力不断彰显。

  为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效率,促进人民币国际使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人民银行自2012年组织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截至2021年年底,CIPS共有参与者1259家,参与者覆盖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开展覆盖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基本满足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需求。

  践行“支付为民”,守护百姓“钱袋子”

  每年的“双十一”和“春节红包”两个时点,是国内网络支付的交易高峰,“双十一”更是屡创全球并发峰值纪录。2021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指导网联等相关机构圆满完成“双十一”支付清算业务高峰保障工作,网联、银联当日合计最高业务峰值达9.65万笔/秒。

  网联平台按照网络支付行业“共建、共有、共享”理念,由30家支付行业主体的160多名专家共同完成设计建设,开启了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方式的新篇章,目前已成为国际领先的网络支付金融基础设施,有力彰显了新时代支付领域建设新模式。

  据了解,我国网联平台建设过程遵循“自主可控”原则,核心系统全部实现自主研发,首创多点多活、分布式、云计算架构技术,成功攻克交易高并发、热点账户、海量数据处理三大难题,目前已具备每秒30万笔的交易峰值处理能力,为“双十一”“春节红包”等交易高峰保障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

  作为承载全国网络支付转接清算的金融基础设施,网联平台连接了近4000家银行和支付机构,单日业务量高达20多亿笔、1万多亿元,快速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支付清算体,成为我国支付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缩影。

  网联平台组建后,为支付机构提供了安全高效的跨机构交易清算服务,并支持人民银行完成支付机构备付金全额集中存管到央行账户,支付机构的资金安全性得到充分保证。

  围绕“支付为民”的发展理念,网联平台有效监控备付金风险、跨境赌博、电信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力守护百姓“钱袋子”安全。通过向行业输出统一标规、产品和服务,将网络支付的平均交易耗时由600毫秒下降到200毫秒,把原来需要2小时的用户提现到账时间大幅缩短为准实时到账,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为安全、便捷的支付体验。坚持打通网络支付“最后一公里”,网联平台累计接入农村金融机构超3300家,范围覆盖我国全部县域地区,老百姓可以通过家门口的银行轻松办理网络支付业务,享受互联网科技红利。

   对标先进,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水北镇金星村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在外务工的金星村村民符顺加入了返乡创业大潮。凭借良好的信用、稳定的经营状况,符顺成为邮储银行新余市分行的首批5A级信用户。“只要提供一张身份证,银行工作人员现场采集信息,大数据会自动评定我的信用等级,还能看到自己的信用可以贷多少钱,很方便。”符顺笑着说道。

  2012年以来,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不断深化,服务能力、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持续提升,收录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组织数量稳步增长,实现了有信贷记录信息主体的全覆盖。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关联查询、重要信息提示等征信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在帮助信用良好的个人和企业获得融资机会、防范金融风险、促进信贷市场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小微企业想融资,一度苦于生产设备抵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和权利担保等信息无处查询。201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登记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融资租赁、仓单质押等10多项担保登记服务,为国家建立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制度奠定了基础。统一登记服务有效促进了动产和权利担保物增量扩面,提高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黄金市场基础设施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十年来,上海黄金交易所(以下简称“上金所”)从单品种、小体量的黄金交易平台,逐步成为多层次、功能日趋完备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场内黄金现货交易和交割规模呈增长趋势。市场交易金额从3.53万亿元增长至20.53万亿元,增长了近6倍,其中国际板交易金额从2014年的450多亿元增长至3.07万亿元,增长了68倍;黄金交易量从6350.20吨增长至3.48万吨,增长了5倍。10年间,上金所在全国37个城市地区布局了71家仓库,构建了完善、高效的交割仓储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清算所对标国际最高最严标准构建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序的风险准备资源、精确的风险计量方法,成为境内首家被金融监管部门认定的合格中央对手方。2021年上海清算所推出大宗商品现货清算业务,解决了实体企业长期存在的现货线下交收不便、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等痛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企业现货交易“不断档”发挥了关键作用。凭借高质量的风险管理实践,上海清算所荣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这一国家质量管理领域最高荣誉,实现了金融行业零的突破。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