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之乡制种忙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随着气温的回升,在桥头村、北村等地的田野上,呈现出抢抓农时打田、插秧的火热场景。稻农们躬身在田,手打莲花,在两行间距2.1米宽的父本秧苗之间,均匀地插下九行母本秧苗,横平竖直,一气呵成,水田间升腾起一片片希望的嫩绿。
赴一场山水之约
“阿姨,请问你来自哪里,每天几点出门,忙碌一天大概能获得多少收入?”“我们来自离这儿四十里的醴陵市船湾镇,今天早上三点曾老板接我们过来的,我们这个插秧队今天来了12人”。在桥头村的制种基地,制种队伍有四五支,分开在不同的田块插母本秧苗,但是他们却都有草帽、护腿等常规“装备”,拔秧、送秧、栽种秧苗、分工明确,干劲十足,听他们介绍,现在湖南那边很少有人工插秧,感觉一身本领都没地发挥了,不过幸好这几年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制种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到这边来插秧的队伍越来越庞大。
据悉,一人一天大概能插制种禾苗两亩,能获得收入400-500元,插制种禾苗比插常规稻禾苗工钱上能高20%。由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紧靠湖南的醴陵市,醴陵市越来越多的“老表”过来这边做工,使得一衣带水、山水相连的两地联系更紧密。
创一项共富之业
“制种稻插秧,手要稳,秧苗入土不能太深,六寸一窝。”
制种户高洪优讲起水稻制种的各个环节,专业范十足。“我在排上、湘东等乡镇有制种水田2000多亩,平均每天都有100多人来帮助插秧。”高洪优是湘东本土数一数二的制种专业户,在湘东区全力打造制种大区的进程里,田间地头、政府协会,每天都是步履匆匆。
去年,高洪优在桥头村等地流转土地1500亩以上用于制种。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40多个,还为14户脱贫户家庭义务代植油菜140亩,所得收入全部归脱贫户所有;今年他请了村里的三个脱贫户,高洪优每个月给他们发四千块钱工资。高洪优望着水田里正在耕作的农民,自信又坚定地说“我以后将更专注制好种,种好粮,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奔一条兴旺之路
“制种水稻插秧不同于常规稻插秧,有父本母本之分,关系到今后扬花授粉,影响着最终产量、品质的高低。每年这个时期,插秧都是我们排上的头等大事。”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分管农业工作党委委员陈中华介绍,2021年4月,湘东区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5月,萍乡市吹响“发展制种产业,打造制种大市”号角,他感觉担子更重了。对于人工插秧,陈中华说:“目前,我们也有少数田在尝试机械化插秧,为实现制种产业全程机械化目标打下基础。”
近年来,排上人秉承“坚忍执着 科学实干 ”的南繁精神,创建了排上镇南繁制种劳务品牌,提供就业平台,做优服务,持续提供劳动力,促成农民与企业“双向奔赴”,在本地与南繁务工人数达8000余人。通过与醴陵市沈谭镇等乡镇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借鉴学习、交流合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强联系对接,提供用工信息服务,使得劳动力流动更频繁,持续擦亮“杂交水稻制种之乡”名片。(谢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