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APP从下载到使用只要几分钟 别错过!试试数字人民币红包

发布时间:2022-07-06 11:00:00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商场超市、农贸市场、街头小店……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加速落地,持续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全国多地以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的形式拉动消费,“尝鲜”的消费者纷纷表示“好用”。

  用数字人民币红包下单

  “我用抽中的数字人民币红包下单买了菜”“今天领到数字人民币红包,买了10瓶饮料”“中了88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在便利店买了好吃的”……有深圳市民近期领到数字人民币红包后,在社交平台上晒出消费体验。家住成都市锦江区的戴女士在数字人民币消费券发放时,抢到了超市“满100元减30元”券和外卖“满50元减15元”券。当天中午,她就用刚到手的数字人民币消费券点了外卖。

  深圳、成都、苏州、厦门、温州……全国多地纷纷采取派发数字人民币消费券的方式,促消费复苏、助商业回暖。“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法定货币,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效率高,可以促进消费,同时还有推广数字人民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数字人民币推广需要契机,通过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可以让更多消费者习惯数字人民币的使用。

  事实上,中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进展迅速,已覆盖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北京、张家口、天津、杭州、福州、厦门、广州、重庆等地。“最让人惊喜的是,与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相比,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支付没有网络也可以进行,消费时扣的是数字钱包里的钱,不与银行账号关联,使用起来更放心。”西安市民刘女士说。

  “先在‘数字人民币’APP上注册并开通数字钱包,充钱后就可以支付,几分钟完成,用起来方便安全。”家住重庆市江北区的李先生介绍,在购物付款时,打开“数字人民币”APP调出支付二维码,通过自助柜台的扫描工具“嘀”一下就完成了付款。

  提现不要手续费

  “店面忙碌起来了。”成都高新区一家烧烤店的店主说,在消费券活动开始后,用消费券点外卖的顾客增多,近期店里的外卖订单更火了。

  “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很热,消费者使用红包,瞬间拉动了销售。”深圳一家食品企业的营销负责人钟先生介绍,数字人民币是一种新的支付和收款方式,顾客进店用红包,确实享受到了优惠,门店收款也很便利,商户开通数字人民币收款是一种双赢的合作。

  数字人民币收款正在加速覆盖线下商户。“对于我们做批发生意的商户来说,数字人民币最大的好处就是资金可以实时到账,提现转账都没有手续费。”在重庆市农贸粮油市场开糖果批发商铺的唐先生说,过去一个月,使用数字人民币提现,已经节省了1000余元的手续费。“一年下来就可省下上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且收款马上到账,没有假币风险,很放心。”唐先生说。

  今年1月,美团在平台各类消费场景开通了数字人民币支付通道,并上线消费补贴。据统计,1月至今,美团平台上超过90%的数字人民币补贴流向了购买日用品、订外卖等日常消费场景,其中又以30元以下的小额交易订单占比最高。

  “丰富的衣食住行线上场景,连接着大量本地中小商户。消费者在线上使用数字人民币规模的提升,也带旺了平台商户的生意。”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数字人民币红包的发放受商家和消费者欢迎,这种消费形式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能有效拉动内需。

  实时开通很便捷

  “看到商户推广数字人民币,我赶紧体验,数字人民币是付费的趋势,我现场开通了数字人民币,还买了杯咖啡。”广州市民陈先生说。6月24日至26日,第11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特别设置了数字人民币消费体验区,观众现场办理数字人民币钱包,只需现场支付1元,即可获得手磨咖啡。在博览会上,中国农业银行一辆以“数币引领 畅想未来”为主题的体验车吸引年轻人观看合影,体验车设置了乡村振兴主题货架,不少人使用数字人民币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农产品。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有业内人士指出,使用数字人民币交易支付可实现实时到账、零手续费、双离线支付,从而降本增效,为社会公众、中小微企业带来实惠与便捷,有利于增强货币与支付体系的公平性和普惠性,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

  网友留言说,数字人民币红包与消费券结合,带动了零售、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线上线下消费。希望数字人民币及数字消费券进一步深入教育医疗、交通出行、生活缴费、税收征缴、金融理财等多种场景,服务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惠及更多企业和个人。(海外网 李雪钦)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