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才更有底气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中共中央宣传部7月21日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围绕“激昂青春 筑梦基层”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发布会上,五位青年代表有的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有的投身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有的坚守三尺讲台倾情奉献老区教育,有的科技报国矢志创新攻克技术难关,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激昂的青春”,为基层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中外青年讲述了他们别样的青春故事。
扎根土地的青春,更有力量
像一粒胡杨种子深深地扎根在南疆大地上,山东姑娘崔久秀,大学毕业后背起行囊离开家乡一路向西,成为一名南疆驻村干部,也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支边青年。
吐鲁番的葡萄沟、达坂城的姑娘,这是崔久秀之前对新疆的全部认知。如今,在远离家乡的南疆,她学会了说维吾尔语,学会了跳麦西来甫,拥有了愿意送她出嫁、给她准备嫁妆的维吾尔族“妈妈”,有了让山东父母放心的“新疆爸爸”,她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为“小崔古丽”。
8年过去了,刚30岁的她,已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副县长,先后在县、乡、村、社区、农场等多个岗位工作,是一名十足的基层“老干部”了。
这期间,崔久秀和乡亲们一起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孩子们办起了“红领巾小课堂”,为老年人办起了“幸福养老院”。她带领10余位维吾尔族青年,办起一家服装加工厂,申请注册“喀什在新疆”服装品牌,开起网络实体直销店。2019年,崔久秀带领“小农场”全体村民顺利实现脱贫。
“我记得有一次夏末秋初,我站在红枣地里准备和老百姓一块儿摘红枣,那时候穿着凉鞋,脚底下是凉凉的,那个瞬间我突然知道了什么叫地气,这也让我更加有底气。”
在基层这些年,崔久秀见证了新疆在一天一天地变好:“而且这份美好是有我一份的,是我和身边的各族党员干部群众一起见证、一起参与的,所以心里面真的觉得在新疆、在基层的每一天都很充实,很难忘。”
坚守一线的历练,不负人民
“在远离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农村基层,有很多孩子同样充满着希冀的目光,希望更多年轻朋友能够同我一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播撒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做山区孩子收获知识的点灯人,做他们实现梦想的守望者。”最美毕业生代表陶建刚说。
来自农村的陶建刚,自然更知道农村学校对年轻教师的渴望。怀着这样朴素的想法,大学毕业后他来到陕西照金,成为一名光荣的特岗教师,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这里每一座山、每一方土地都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故事,在这样一片红色土地上传承红色基因,让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陶建刚积极推进红色书香校园建设,开展每天唱红歌、每周讲红色故事、每学期开展红色研学等活动,培养红色接班人;他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创建学校网站,让社会更多关注山区小学;他关心爱护特殊学生,耐心细致辅导帮助,促进每一名孩子健康自信成长。
在“陶建刚”们的努力下,北梁红军小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了新建的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塑胶操场,学生在学校能够喝上直饮水、洗上热水澡,学校也恢复成了完全小学,4到6年级的孩子不用走远路上学了,教师已经增加到了18名,学生增加到160名。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深信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只要认真履职尽责,也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雍朝斌的讲述,平静、温和,但朴实的话语中,却积攒着一股力量。
2017年,雍朝斌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请到偏远山村任驻村第一书记。2020年年初,武汉疫情告急,雍朝斌第一时间请战参加援鄂医疗队,进驻江汉方舱医院,担任医疗队工作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在44天的时间里我们共收治病人522人、治愈出院279人、转院126人,为打赢武汉保卫战贡献了一名基层医护人员的力量。”
“救护患者是我们的职责,这里就是我的战场。”雍朝斌回忆,在江汉方舱医院的时候,她护理的第一位患者康复出院令她印象深刻。这位60多岁的老人临走的时候给她深深地鞠了一躬。“他突如其来的举动让我久久回不过神来,看着远去的老人,我觉得在方舱医院里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雍朝斌说。
融入时代的发展,大有可为
历时数年,90后史晓刚创办的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取得AR核心专利110余项,已成为全球极少数掌握衍射光栅波导工艺的公司之一。“2015年我创业的时候,正值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非常好的创业环境,当时就下定决心,毅然出来创业,一直到现在。”史晓刚说。
创新,就意味着从0到1,道路自然不会平坦。“2015年刚创业有半年的筹备期,基本上每天自己都在画相关的原理图,在冬天骑十几公里自行车到专门的实验室去测试,因为那时候没有相关仪器设备,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回想起艰难的时候,史晓刚认为,一定要将个人理想融入事业当中,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潮当中,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
他呼吁高校毕业生:“现在国家的创业创新环境非常好,在这里大有可为,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让乡亲们富起来。”凭着这样的初心,杨媚2009年大学毕业后通过考试,来到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双流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在这里,她一干就是10年。10年里,她通过示范建大棚,带领村民建了600余亩蔬菜大棚,增加经济收益1000余万元;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和蔬菜专家大院,培训村民4000余人次;通过建立产业发展协会、股份制合作社和农产品销售公司,实现集体经济收益从零元增加到100余万元;通过创新举办“吴家村脆莲白”文化节,打造蔬菜种植的文化载体。
这10年,最让杨媚难忘的,就是她的“大棚婚礼”:“虽然没有长长的车队,没有黄金钻戒,也没有大鱼大肉,但摆上我们亲手种植的小黄瓜、小番茄,在村民的声声祝福中举办的结婚仪式,可以说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我扎根基层这么多年源源不竭的动力。”
“10年的时间,我在这里成家,也在这里成长,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行走在农家小院,我早已经成为双流村不可分割的一分子。今后我也将竭尽所能,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杨媚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