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分的“苦日子”变成学习的“好日子”
作者:李铁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过去的一年,“双减”政策以波澜壮阔的实践态势,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主旋律。一年来,“双减”成效令人欣喜,学校教育发生格局之变,特别是学生,摆脱了过重的课业负担,过上了学习的“好日子”。
学校育人的核心功能真正“强”起来了
“双减”对学校提出三大核心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后作业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其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国家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动脉;作业是课堂教学自然和必然的派生,是巩固和发展教学目标的必要过程;课后服务是学校完成国家课程之余,为学生开设的校本化、选择性课程,也包括对课堂教学的再强化和对课后作业的再指导。显见,这三大核心任务是一个“大课程”的概念框架。在“双减”之前,我们似乎还从来没有将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以及课后服务如此一体化的架构,这也是“双减”给学校带来的功能“红利”。事实上,切实落实以三大核心任务构成的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深化“双减”,就使得学校育人的核心功能真正“强”起来了。
学生学习以不可逆转之势回归校园
伴随“双减”政策的落实,学校教育发生的最为突出的格局之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政治立场更加坚定了,全方位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办学使命更加明确了,整体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主题更加扎实了。于是,我们切实感受到,基础教育的育人生态正日趋健康,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正日益强化,教师育人的责任担当正得以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发展的动能潜能正得以充分释放。而通过对“双减”成效调查得到的大量分析数据——诸如学生对学校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满意度、学生对课堂教学意义的认可度、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的效率,以及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人数比例等,都有说服力地支撑我们的基本判断:“双减”,让万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机会以不可逆转之势回归了校园。
为学生提供了高品质的学习生活
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课后服务构成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一个整体链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直接影响三大核心任务的落实,并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围绕三大核心任务,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课后服务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究竟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究竟如何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对作业进行科学管理?究竟如何设计高质量课后服务内容并科学安排课后服务?这是落实三大核心任务的基本的也是根本的问题。自“双减”实施以来,各地区各学校都在竭力聚焦这些问题。以教育部分五批推广的102个“校内减负提质的典型案例”为样本,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双减”已然强劲地激发鼓舞了广大校长、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那些对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课后服务所进行的科学而扎实的实践探索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里仅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例。“双减”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诉求与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交汇为一个新的价值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彰显育人为本,当以立德树人为魂。于是,许多教师不再迷信这样的逻辑——课堂教学只有通过大量的题海训练,才能使学生获得更高分数;于是要以“当堂清”为目标追求,以大容量、快节奏的强化训练,实现“目标不留尾巴,内容没有欠账”的“高效课堂”。教师应自觉践行这样的教学:要深入挖掘学科课程独特的文化意蕴;要保护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特个性;要充分激发、鼓舞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要积极探索学段衔接、学科融合和与生活联系的课程内容;要精心设计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教学结构,等等。
一年来,以“双减”为主旋律的基础教育改革为学校教育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与活力,伴随“双减”的进一步深度推进,展望未来,未来可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