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
【新展大观】
领略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
——辽宁省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主题展览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陈坚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东晋陶渊明的著名诗句,暗含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哲学”思想,成为后世多数文人对园林居所追求的意境。8月27日,以“人·境——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为主题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70幅来自宋、元、明、清的园林山水画汇聚一堂,将古代文人的园林情趣向参观者娓娓道来。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向来秉承高洁、寻觅风雅的文人士大夫,于群山与树林相映生辉,于泉水与石头相伴交友,在园林中建构着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方净土,园林也因此成为文人士大夫林泉之心最直观、最感性的活动场所。在一幅幅独居、高卧、渔樵的园林画卷里,古代文人士大夫寄托着理想与抱负的热忱,积蓄着内心的力量,寻找着本心的宁静。
“林泉之心”展览部分,通过“心迹”“心相”两个单元展现中国古代文人“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的审美意境。《虚堂乐志图》以松软绵润的皴笔渲染出温润华滋的物候气象,图绘远山交错,云气浮动,林木掩映,溪流毗邻,一士人安坐于书斋之内静思。另一幅《秋窗读易图》,图绘古松参天、霜叶如花、秋江澄净、远山苍茫,有高士于山川胜景中结庐而居,临江读《易》。古代文人便是在这水光山色、枫丹松绿间体悟自然之道,参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洁心境,孕育风雅的生活情趣。
“况复名园中,乐事夐优雅。”园林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起居的场所,也是其社会交游的空间。他们常于园林中诗酒唱和,书画潜兴,园林作为古代文人活动的空间,随着画家的安排,从摆设与服饰的细节中,表现着流觞曲水的闲适,透露出联结交游的庄重。
“雅游适意”展览部分,通过“雅游”“行乐”“闺趣”三个单元,体现古代文人丝竹管弦、吟唱欢笑的社交状态。《杏园雅集图》是一幅具有肖像性质的雅集图,图绘明初官员在杨荣华美的庭院中休闲娱乐活动,图中众人酒酣耳热,表达着聚会的欢愉之情。细看人物出场顺序、位次皆有严格等级序列,画面存在着强烈的秩序感,此画也代表着文人雅集图向官员雅集图的转变。“闺趣”单元中展出的均是关于仕女在园林活动的场景,描摹着古代文人士大夫心中的内闺之趣,显示出他们对于女性和园林之间“宜以艳妆美人目之”理想关系的想象和阐释。
虽由人造,宛自天开。园林是一方微缩的世界,中国古典园林将林泉丘壑、亭台楼阁安置其中,呈现出一种微观与宏观的对比关系,隐射着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微妙世界观。造园者或通过鲜活灵动的生命、或通过意蕴悠长的植物来营造园林,不仅体现“花鸟皆有灵”,更赋予了园林人文情怀。
“壶中天地”展览部分,用“有灵”“君子”两个单元展示中国古代文人用山石、竹丛、盆栽、池鱼、珍禽等园中之物对园主精神的外化。中国文人喜将君子的品质与天然植物相附和,在园林中置以梅兰竹菊,借梅之傲骨、兰之清幽、竹之气节、菊之淡泊的意韵以言志。南宋画家徐禹功的传世孤本《雪中梅竹图》,图绘一株老梅自左向右斜倚横出,枝上梅花于积雪中悄然开放,三竿修竹穿插于梅枝之间,赋予梅、竹“行必正”“不妄动”的君子气格。
诗中有画,画亦是诗。塑造园林的元素,来自文学世界的理想仙境,来自现实世界的江山美景。关于园林的文学与绘画作品往往也可以相互转化,如诗如画的园林之景于尺素长绢交相辉映。古代文人在诗画合一的语境中体味园林之景,也将园林之景作为诗画的创作源泉。
主题展览最后部分“诗画映景”展出的《桃源问津图》,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题材,画作循序按照《桃花源记》大意构图,描绘了群山环抱中,溪流潺潺、桃花夹岸、田园井然、茅舍相邻……作者用家乡苏州的景色来描绘桃源仙境,表达出了其对吴地山水的热爱及诗中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次展览展现的70件作品,都是围绕园林。”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介绍,目的是想通过营造一个古代文人和自然的生活关系的情景,带大家体会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让大家“以我观物,内心澄澈,观物识心,自得妙趣”,在古代文人创造的意境中寻觅一方自我之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