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贷款投放、提供融资 银行业多举措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投资是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近期,一系列财政、金融政策接续出台,多家银行纷纷加大相关领域贷款的投放,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幅度加大,更好地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银行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投放
在河南,不久前开工的国道107京港线漯河境新建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建成后将提升漯河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优势。
中葛(漯河)建设工程公司董事长向天斌:这是由国道转向高速公路,互相转换的一个重要通道,对解决漯河境内的交通出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个项目总投资约56亿元,其中各家银行的信贷投入达43亿元。
中国银行漯河分行行长杨勇: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项目公司审批了16.5亿元的固定资产贷款,目前,已投放了5亿元的项目前期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25万亿元,同比多增390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7353亿元,是7月份增量的2倍多。而基础设施贷款正是中长期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行业为基础设施基金投资项目提供融资
基础设施项目是近期贷款投放重点,其中,工农中建等国有大行更是起到了“头雁”的作用。银行业不仅出台专项信贷政策,还为基础设施基金投资项目提供配套融资。
建设银行副行长崔勇:在财务资源、信贷政策等方面对基础设施给予差别化的政策安排,全力保障基础设施贷款的加快投放。
中国银行目前已完成配套融资审批超过2500亿元,投放近75亿元;农业银行完成配套融资审批超过3600亿元,投放超过100亿元。
银行业的信贷投入促进了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幅度加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3%,增速比1—7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
推动项目开工 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今年以来,一些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资本金与需求出现差距,影响了开工建设。为打通资金堵点,国家专门出台政策,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以补充项目资本金,推动项目开工,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在深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久前投放的4.4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同时推动了当地四个重点项目的建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深圳市分行蒋雁:银政企三方密切配合,及时破解业务推进中的难点和堵点,迅速推动政策性金融工具在深圳落地见效。
根据政策,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今年7月份分别设立了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不到8月底,首批3000亿元资金就完成了投放,支持项目超过900个。
国家开发银行国开基金管理部潘星霖:我们优先支持“十四五”规划内、前期工作成熟,而且在三季度内能够尽快开工的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确保资金到位之后能够加快支付、使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不久前,国家确定再增加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以撬动更多商业银行贷款、社会资本助力稳投资。截至9月16日,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新增额度也已投放超过1100亿元,支持项目311个。
以更大力度补齐民生短板
记者在调研中还发现,近期信贷投向更加精准,除了交通、能源、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外,水利、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补短板重点项目也是银行资金投放重点。
云南省临沧市的耿马灌区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不久前,农业银行为项目授信9.9亿元,加快了工程建设,现在已经有部分设施开始投入使用。
村民:以前我们都是用拖拉机拉水,现在政府给我们建了水管,现在不用拉水了。
耿马灌区工程管理局局长黄德旺:耿马灌区建成后,将解决30.71万亩农业灌溉用水,16.39万人用水困难问题。
农业银行三农对公业务部总经理刘仁举:我们上半年累计投放水利贷款超过了640亿元,在历年同期当中是最多的,下一步我们将会围绕国家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实行最优惠的利率,使我们今年的贷款投放不低于1200亿元。
建设银行今年与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础设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资金支持。
基础设施领域未来依旧是信贷支持重点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基础设施新开工项目个数达到5.2万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万个。基础设施领域未来依旧是信贷支持重点。
就在不久前,多家银行纷纷表示,下半年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其中基础设施项目是支持重点。
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主动对接政策性开发性的金融工具,加大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
工商银行行长廖林:对于重大基础设施专班统筹、提级服务,加快释放大项目稳盘压秤效应。
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加大对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新型城镇化等基建项目和重大工程的金融支持力度。
银保监会提出,要把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记者王雷杜雷鸣 张军 刘世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