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安徽滁州营造舒心养老环境(有温度的举措 暖民心的行动)

发布时间:2022-09-27 14:36:00来源: 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推广智慧信息系统、开设社区老年餐桌、鼓励农村互助养老……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引领,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高校、专业社会力量等多方积极性,为老年人营造舒心的养老环境。

  晚上11点,安徽滁州市社会福利院春晖楼12层里,只有值班室还亮着灯。这时距离护工马霞上一次查房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自从福利院安装了智慧养老院信息系统,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马霞掏出手机,点进养老院护工端APP,一一查看每个房间老人的睡眠状况。她手上不停,边查边感叹,“现在我们不仅跑的少了,效率还高了。”

  近年来,滁州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引领,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高校、专业社会力量、低龄老年人的积极性,鼓励多方参与,为老年人营造舒心的养老环境。

  推广智慧信息系统

  拓展养老服务范围

  凌晨3点,熟睡中的马霞被手机传出的阵阵警报声惊醒。

  打开软件,确认位置,她匆忙赶到了1202房间。推门一看,卫生间里,91岁的王素华跌倒在地,呻吟不断。马霞立即扶她上床,并拨打了医生电话。经检查,老人左臂扭了一下,不能用力,其他没有大碍,马霞这才松了一口气。

  发现及时、迅速就医,这得益于福利院里安装的智慧养老院信息系统。护理室里,掀开床单,一块一米宽的蓝色垫子映入眼帘。“这是智能床垫,和智慧养老院信息系统相连,老人离床超过5分钟就会报警。这次多亏了它,我才能及时发现王奶奶的情况。”马霞说,智慧床垫可以记录老人离床状态、呼吸状况、心率血氧等,通过手机软件,就能随时了解老人身体情况。出现问题,系统还会报警提醒。

  智慧养老院信息系统由滁州大健康与养老产业研究院研发,目前已覆盖全市13家养老院。2018年,借助中科院合肥智能所和滁州学院的资源,滁州市民政局与两家单位合作共建了滁州大健康与养老产业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已开发出滁州市智慧养老院信息系统、居家社区一体化养老服务平台、滁州市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等。此外,依托智慧养老平台和自研的智能网关,研究院还集成了智慧床垫及行为感知套件等数十种硬件产品,助力社区、居家养老省时省力。

  走进滁州大健康与养老产业研究院,一块实时显示全市养老院及老年食堂(助餐点)服务信息的电子大屏幕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去年10月上线的养老服务地图。老人在家,不用出门,登录软件就能了解周边养老设施情况。地图上线半年多以来,访客量已有近20万人次。

  “今年,我们又开发出滁州市老年助餐服务信息系统,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实现统计、结算、管理等‘一卡通办’。今后,老人享受助餐补贴不再需要固定就餐地点。”滁州大健康与养老产业研究院院长赵生慧介绍,该系统完成在滁州城区试运行后,将在全市推广使用,后期还将大力推动与“皖事通”平台互联互通。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满足老人用餐需求

  “关爷爷,今天的饭菜还合您口味不?”午餐时间,走进滁州市琅琊区西涧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院长王春玲正在餐厅里耐心询问老人们的就餐感受。

  “三菜一汤,还都是我爱吃的,你看我都胖了!”关先荣说。自西涧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推出助餐服务后,90岁的关先荣一直在这里就餐。

  2020年10月,社区引入第三方机构,将养老服务中心交由滁州禾康智慧养老产业有限公司管理。社区免费提供场地,监督、考核企业运营。渐渐地,养老服务中心添了助餐、助浴服务,紧接着,增加了嵌入式养老床位、家庭照护床位。

  中心大变样后,来这儿的老人也越来越多。“有人管理,活动更丰富了。唱歌、跳舞、下棋、听戏……都能在这儿找到同伴。”76岁的方先正是这里的老熟人,如今在家待不住,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来中心转转。

  近年来,为发挥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社会效益,滁州市出台政策,鼓励以区或街道打包交由专业社会力量运营,并对有效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站点,根据考评情况,每年给予不少于5万元的运营补贴。

  “滁州主城区72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中,已有58个交由社会力量运营。”滁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林伟介绍,社会力量运营后,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老人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不只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眼下,滁州市已运营的92个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也全部交由专业社会力量运营。为有效满足全市老年人的用餐需求,滁州市也积极鼓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等食堂向老年人开放,引导大型连锁化社会餐饮企业开设“老年餐桌”,支持更多专业化力量参与到老年助餐服务中。

  构建站点服务体系

  探索互助养老模式

  午休过后,滁州市定远县界牌集镇徐小村上马组村民张本贵的家中开始热闹起来。屋内,听戏的、下棋的,围成一团;院里,唠嗑的、纳凉的,排了两排。

  “整个村民组87户人家,有41户签了约,签约老人随时能来我这儿开展活动,大伙互帮互助。”张本贵介绍。她口中的签约老人,还得从2021年县里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说起。

  农村留守老人多,养老服务设施也比较短缺。为此,定远县选取两个村进行试点,把村里低龄老人调动起来,构建了“1+N”站点服务体系,徐小村就是其中之一。“1”即1个总站点,设在村委会养老服务中心,配备康复训练设施。“N”即N个末端站点,统筹考虑区位、家庭房屋状况、附近老人数量和老年人身体情况等因素,按照“自愿申请、联合勘察、研究决定”的流程,分别设在村民组的老年人家中。

  “平日里,大家常来我这儿玩,适合作为末端站点。”听了村干部的宣传,张本贵第一时间举手报名。被选为末端站点后,村委会给她家配了桌椅、收音机、烧水壶等设备,每月发放适当补贴,用作场地使用、通信、茶水等费用。

  “村里老人要是愿意,可以签约登记。在总站,我们每月都会集中开展至少一次活动,包括免费体检、观看电影等。”徐小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郝腾飞介绍。自2021年9月各站点陆续运营以来,村里已免费开展理发、体检、宣讲和各类文娱活动80余场次。

  “近年来,全市已建成13个农村互助式养老示范点,徐小村的‘1+N’站点服务模式投入不多,效果不错,可操作、能复制、易推广。”林伟介绍,今年,滁州市计划在8个县(市、区)各建设1个“1+N”站点服务模式示范点,优化完善相关做法后在全市农村推广。(本报记者 游 仪 李俊杰)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