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学精准做好国庆假期疫情防控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9日举行的关于做好国庆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表示,专家研判认为,随着国庆假期临近,探亲、旅游等人员流动增加,加上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具有隐匿性、传播能力强等特点,我国仍然持续面临着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的风险,发生多地聚集性疫情风险依然存在。要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引导人员安全、有序流动,科学精准做好国庆假期疫情防控。
全国疫情仍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
当前,全国疫情仍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雷正龙表示,近期疫情主要集中在西藏、宁夏、贵州、黑龙江等省份,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和BA.2.76亚分支为主。与8月相比,每天新增感染者数大幅下降,疫情波及范围不断缩小。西藏疫情平稳向好,贵州疫情得到控制。宁夏、黑龙江疫情正处于发展阶段,国家已派出工作组指导当地疫情处置。
西藏、新疆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特别是面对短时间内新冠感染者的急剧增加和日常医疗保障的双重压力,医疗资源更显不足。对此,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介绍,西藏和新疆疫情发生之后,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指导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工作组到达西藏之后,一是扩充医疗资源,包括改造定点医院,启用方舱医院,成规模地增加患者收治床位。同时从全国18个省份抽调5800余人的医疗力量,组建医疗救治专家组、方舱医疗队、核酸采样队和实验室检测力量在西藏工作。在新疆,国家工作组指导新疆开展集中隔离点和方舱医院的改造,同时派出国家院感专家,指导他们在流程设计、设备设施选择方面作出工作,保障了新疆地区疫情的正常处置。
发挥全国教育系统疫情监测机制的预警作用
国庆假期临近,社会人员流动增加,校园防疫难度加大。对此,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表示,近期,教育部已经重点做了部署。
据他介绍,首先是加强学校疫情监测预警,充分发挥全国教育系统疫情监测机制的预警作用,每日统计校园疫情、开学返校以及校园管理的总体情况,动态分析、及时了解发展趋势和动向,增强校园疫情防控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加强疫情防控全国调度、加强疫情防控技术培训和加强疫情防控监督检查,全面筑牢校园疫情风险防线。
目前,部分地区仍有疫情风险的发生。那么,在国庆假期期间,师生进出校园的管理是否将会有调整?刘培俊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正处于高位流行,国内还有中高风险区,疫情防控不可忽视。学校既要防范社会流动带来的疫情风险,又要保证师生有序健康地过节。一方面,要把好校门关,认真执行校门管理的各项规定,进校门要扫码、验码、测温,科学佩戴口罩,严控无关人员入校、严防校外疫情输入;另一方面,要满足师生外出就医、外出办事等合理需求,要防止“层层加码”“过度防控”,特别要防止“一封了之”的简单做法。
刘培俊强调,学校要根据所在地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变化,优化校门出入管理方式。师生员工都要遵守校园出入的管理规定,所有人员按照一体化的管理要求,不能搞特殊,不能有例外,避免攀比。
跨省出行乘客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查验
国庆假期是群众出行出游的传统旺季,交通运输是服务保障的基础支撑,也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
“国庆假期,预计全国道路客运发送旅客2.1亿人次,较去年同期下降约三成。”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表示,交通运输部认真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部署,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便捷出行。
他介绍,一是完善运输组织方案,加强客流趋势研判,优化运力调配,加强客运枢纽、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运力投放,做好铁路、道路客运、民航、城市交通等运输方式的衔接,畅通出行“最后一公里”;二是优化运输服务举措,引导乘客有序进站安检乘车。同时,还要落细疫情防控措施,包括跨省出行乘客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查验、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防疫宣传等疫情防控措施。严格执行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机制要求,落实进京旅客远端查验等防疫措施。
目前多地都提倡本地过节,对于确需跨区域出行的群众有何安全提示?对此,雷正龙表示,建议广大群众尽量在本地过节,尽量减少跨地市出行,避免人群大范围流动引发的疫情传播风险。如确需出行,要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情况,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区。出行前要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时取消出行计划,并尽快就医。
为了保障国庆假期期间群众能够得到及时的核酸检测服务,李大川表示,已经作出了相关的部署和安排,进一步优化核酸采样点的设置和布局,同时还要设立电子地图,让人民群众能够方便查询和就近采样。此外,还要做好采样时间的安排,除了做好正常的核酸采样点的时间安排之外,各地还要确定24小时提供核酸采样服务的机构,做好医务人员的休息和排班部署,及时更新核酸检测结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