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标志性”的保护
江豚是长江标志性的物种,尤其是在2007年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后,江豚就成了长江唯一的鲸豚类动物。2006年、2012年、2017年3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数据显示,江豚种群的数量在不断下降,保护的紧迫性前所未有。前不久的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江面考察阶段已经全部结束,结果怎样?江西长江江豚保护中心的开工建设,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地协同立法,又将对江豚保护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
长江江豚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情况怎样?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四级调研员 刘晓强:第四次长江江豚科考的江面考察工作已经于10月中旬正式结束了。因为涉及到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6个科考队的数据,所以目前还在汇总分析之中。从目前初步考察的结果来看,目视观测到的种群数量和出水头次均较2017年有所增加,尤其母子豚的数量显著增多,这也预示着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较之2017年会有所恢复,种群状况应该是逐步向好的。当然,到底能恢复到什么程度我们也很期待,有了准确结果以后,农业农村部会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
第四次长江江豚科考中的新发现新变化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四级调研员 刘晓强:这次考察发现,在湖北宜昌葛洲坝下、黄石戴家洲、江西湖口、安徽安庆至马鞍山、江苏南京、镇江等江段和洞庭湖观测到的长江江豚头次数量明显增长。湖北武汉、江苏南通、上海崇明,这些在2017年考察中分布空白的江段,也发现了长江江豚的新群体。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种群分布数量更加连续,这也将促进不同种群间的迁移和交流。此外,江豚保护的社会关注度要比之前更高,各地都组建了很多的保护协会和巡护队伍,长江江豚成为了宜昌、武汉、南京这些沿江城市的靓丽名片,这些都让我们感到由衷欣慰,感到保护工作是有价值的。
第四次长江江豚科考后续工作还有哪些?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四级调研员 刘晓强:应该说,长江十年禁渔初期,摸清长江江豚的种群底数,既是为了评估近年来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变化趋势,以便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工作,也是将来评价长江十年禁渔效果和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前期农业农村部自发布《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以来,会同相关部门和沿江政府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开展岸线整治,加强采砂监管,开展限航限速试点,已经让长江江豚栖息生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这次考察结果,加强长江江豚重要栖息地的修复,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制定进一步的限航限速措施,加快建立新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扩大迁地保护种群,改善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意外受伤的江豚急诊室和旱情下被困江豚的避难所,同时建设新的长江江豚保护中心,加快突破人工繁育技术,并且最终推动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水生生物保护宣传和科普,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长江大保护这种良好氛围,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爱上微笑天使的笑容。
皖苏三地协同立法保护江豚
长江江豚,需要“标志性”的保护。10月24日,是国际淡水豚日,也是长江江豚保护宣传日。这一天,由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协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正式施行。条例都有哪些内容?又将对江豚保护起到怎样的作用?
链接:苏皖三市协同立法《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施行
这是南京都市圈首次跨省域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
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江江豚,让更多“微笑天使”在长江中畅游、繁衍。由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协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10月24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南京都市圈首次跨省域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
长江江豚是长江中仅有的水生哺乳动物,也是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据了解,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所辖长江江段总长约260公里,生活着约100头长江江豚,约占长江干流江豚数量的22%。近年来,得益于长江大保护,长江江豚出现频率明显增加,但是极度濒危状况仍然没有改变。
安徽省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石小平说:“江豚在整个长江水体里面,作为水生生物的金字塔顶端的目前唯一生物,它是整个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长江江豚以种群类聚,每个种群活动水域约20-30公里长。春夏季在长江马鞍山段生活,秋冬季则会迁徙到长江南京段捕食,因此会有种群跨省市区域流动。考虑到江豚的流动性和复杂性,今年初,苏皖两省三市决定协同制定保护长江江豚的立法性决定,给予江豚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保护。
《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中明确,建立都市圈区域协同保护机制,健全完善上下游、左右岸、跨地区、跨部门协同保护制度,在资源调查、种群交流、收容救护、执法监督、社会参与等方面开展协作活动,共同推动长江江豚全生命周期联动保护。
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宏表示:“对几个禁止行为都设立了处罚措施,这个措施还是比较严格的。三地立法其实为我们今后长江沿江各市开了一个切口,以后长江沿线的各地市都可以加入到这个保护同盟当中来。”
南京、镇江与马鞍山三市还将每年的10月24号,确立为长江江豚保护宣传日,三地将联合开展科研共享、共同救助等活动。决定的实施,不仅是对长江江豚单一物种的保护,更是对整个长江生态宝库里,数千个长江物种和各种生境的一揽子保护。
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陈跃生说:“我们还将加强救护设施的建设,加强智慧化的建设,同时依托科研单位,对我们这个区域的水生物多样性开展调查。”
镇江市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马梁表示:“积极做好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修复,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资源的监测,对这个数据做一个全面的掌握。”
2022年“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活动也在10月24日启动,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向公众开展江豚保护立法宣传,同时举行“江豚公益跑”、长江江豚生态影像大赛、“同步观测,全民寻豚”活动、组建江豚保护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打造江豚保护主题小学校园等。
(记者/柳放、丁峰 镇江中心站 武思思)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能否像繁育大熊猫一样,繁育江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克雄:我们当然希望江豚繁殖也像大熊猫繁殖一样能那么大的规模,但是现阶段甚至很远的将来,恐怕也很难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首先,江豚是一种水生哺乳动物,它完全生活在水下,在江豚繁殖的过程中,人工操作的机会和空间非常有限。第二,江豚生活在大江大湖里,它对繁育的空间环境等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想在江豚繁育中进行操作,让它长时间离开水,由此带来的操作压力可能比它在水下生产或者哺育的压力更大,这种情况下人工操作不但帮不了忙,反而对江豚的繁育,对幼豚的存活是有害的。目前江豚的人工繁育研究,应该说是一种研究技术手段。在野外我们很难近距离看到江豚,或者说看清楚江豚,获得更多的基础生物学信息。但是在人工环境下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甚至可以采用或借用很多观察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更深入全面的观察和了解,比如它的生长发育习性等等,这在人工环境方面会做得很好,这些习性我们掌握了之后,就能够更好为江豚的自然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