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遇见海 擦亮好客山东新名片
今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三场集体采访活动中,山东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表示,建设沉浸式沿黄文化体验旅游廊道,让“沿着黄河遇见海”成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亮丽名片。“沿着黄河遇见海”这一富有想象力的场景表述,形象地展现了山东独特的沿黄达海优势,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今年6月以来,山东省旅游推广中心持续开展“沿着黄河遇见海”新媒体联合推广活动。活动以创新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全方位宣传展示了山东的沿黄沿海文旅资源,让“沿着黄河遇见海”迅速出圈,成为“好客山东”新媒体营销的一大亮点。
迅速出圈
“听黄河故事,讲黄河文化”“这个夏天,我要和我的朋友们去海边看看”“山东这么美,我也想去看看”……直播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在直播间留言。作为“沿着黄河遇见海”新媒体推广的系列活动之一,“沿着黄河遇见海”主题直播活动通过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账号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博等12个平台联动直播,14场直播活动吸引了60余位文旅大V参与话题互动,多位金牌导游参与讲解,并与直播间网友互动,活动总曝光量达1.5亿次。
全国特级导游孙树伟参与了直播活动,他对直播采用的“房车移动直播+无人机拍摄+主持人讲解”的创新形式印象深刻。“沉浸式直播活动带领网友们感受黄河自西向东奔入大海的过程,看黄河一路卷携着牡丹的香气,怀抱着水浒好汉的豪情,环绕五岳的巍峨,路遇水城的风雅,最后一起见证黄蓝交汇的奇景。”孙树伟说。
同时,活动还组织百万级粉丝网络达人、摄影大咖采风团走进沿黄和沿海城市,推出“惊艳度MAX!沿着黄河遇见海”H5专题页,收集了100个“黄河与海”的回忆故事,打造了“沿黄遇海回忆录”……活动期间的联动宣传,还引来了其他沿黄省份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参与。各种新颖有趣的线上宣传方式,吸引网友纷纷“种草”。据统计,“沿着黄河遇见海”话题在微博平台阅读量迅速破亿。
在线上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同时,山东手造及文创特色展、黄河与海洋主题摄影图片展等线下活动也陆续开展。山东省旅游推广中心通过线上新媒体触达与线下实地探访相结合的形式,对山东沿黄和沿海城市的传统文化、非遗、自然风光等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集中推介。
拉动消费
流光溢彩的灯火、翩若惊鸿的仕女、琳琅满目的美食……今年国庆假期,“沿着黄河遇见海”新媒体联合推广活动走进黄河沿岸的泰安市东平县的大宋不夜城。“大宋不夜城今年国庆假期试运营,入园人数达11.58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04.63万元,两次登上短视频平台山东同城榜第二名。”东平湖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董事长谢兴庆介绍。
黄河在山东流经9市25县,绵延628公里入海,滋养了潍坊、烟台、青岛、威海和日照等沿海城市。“‘沿着黄河遇见海’活动串联起山东省14个地市,游客通过此次活动可以深度体验山东优质的文旅资源。”孙树伟说。
为将沿黄、沿海城市的新业态、新资源进行有效串联,山东省旅游推广中心推出省内10条黄河、海洋精品旅游线路,这些线路以“活力出行记”“潮玩夜游录”“古都新节拍”“山海行摄集”为主题,涵盖自驾、骑行、露营、夜游等多种业态,并在各大OTA平台的黄河、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专区上线,为到鲁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线路一经推出,便迅速受到市场青睐。据统计,截至目前,通过携程、同程平台整合上线的20余万件沿黄、沿海文旅产品直接销售额达239亿元,有效带动了省内文旅消费提升。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沿着黄河遇见海”新媒体联合推广活动多角度、多形式展现了山东的黄河文化及海洋文旅资源,有效释放了文旅消费潜力,提振了市场信心。
塑造品牌
今年暑期,“潮拍千里山海”“威海网红打卡地”“看海上日出”等威海旅游关键词频频登上社交平台热门话题榜,千里山海自驾路、猫头山观景平台、火炬八街、一战华工纪念馆等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打卡”。
近几年,山东各地在文化和旅游产品打造上不断推陈出新,在业态丰富上不断推动融合,但由于山东传统文化、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资源众多,各地仍需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在新媒体宣传上体现特色?如何聚集新媒体营销合力?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沿着黄河遇见海”新媒体联合推广活动,旨在深度打造潜力较大的新兴网红打卡地,挖掘其文化内涵与核心特质,借助多种形式的新媒体平台,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标式网红打卡地,通过进一步整合新业态、网红元素和文化地标,在拉动周边优质网红打卡地共同发展的同时,以“沿着黄河遇见海”为品牌引领,聚集全省力量,打造全省品牌,在新媒体创新推广上进一步叫响“好客山东”品牌。
下一步,山东省旅游推广中心将持续借力“好客山东”营销推广平台及“好客山东”其他新媒体矩阵平台,继续擦亮“沿着黄河遇见海”名片。(李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