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

发布时间:2022-12-23 11:22:00来源: 中国文化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梅兰芳纪念馆人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将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己任,坚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自信心。

  梅兰芳是20世纪伟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杰出的民间外交家、文化使者,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梅兰芳纪念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处所。这里除了建筑、院落等不可移动文物,还有大量梅兰芳生前收藏的可移动的各类文物文献。以馆藏的1420幅书画为例,其中有一级文物35幅,包括齐白石《荷花四条屏》、何香凝《红梅图轴》、金城《双鹤梅花图轴》、溥儒《猴图镜心》等,二级文物276幅,三级文物830幅。在这些珍贵的文物文献上,我们似乎还可以感受到梅兰芳当年触摸它们的温度。如何保护、保管好这些重要的文献档案和历史见证,是我们首先要考量的问题。

  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梅兰芳纪念馆旧居修缮列入国家文物局关于北京市2022年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项目计划,包括安防、消防工程设计方案,馆藏书画保护修复计划等,均在国家文物局立项。纪念馆馆藏梅兰芳收藏的珍贵文物和文献有33448件(套),包括书画、拓片、文稿、信函、照片、图书杂志、剧本、外文资料、剪报、戏单、戏服、明清家具、瓷器等诸多品类,是国内外保存梅兰芳相关文物文献最集中、最丰富的机构。守护好这些文物文献,是梅兰芳纪念馆人的首要责任。

  梅兰芳纪念馆作为窗口单位,还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责任,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是我们一直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在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方面,我们以梅兰芳为楷模,始终把观众放在第一位,处处为观众着想,包括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增加展览面积,提高展览水平,推出更多新展览,举办高质量公益讲座等,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为人民服务。

  2022年初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品质最好的梅兰芳综合展览之一,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而举办的“艺术劳动者——梅兰芳”展,展示了梅兰芳作为“艺术劳动者”将最美的艺术呈现给人民、呈现给劳动者,从文化自觉到实现文化自信的历史迈进,特别是党的领导和哺育,对梅兰芳政治觉悟提升和思想境界飞跃的重要作用——正是有了这“一环”,让梅兰芳的艺术人生无比壮阔、臻于完美。故居院落是静止的,但梅派艺术和梅兰芳的思想精神是鲜活生动的,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我们陆续推出古琴、京剧跨界演出《琴芳梅兰》,沉浸体验式演出《遇见梅兰芳》等,有的演出还走出国门,受到国外观众喜爱。

  梅兰芳有“四大名旦之首”的美誉,他曾访日、访美、访苏(俄)演出及到欧洲考察,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以梅兰芳为首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被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进程中,具有中国思维、文化和民族特点,以及世界意义和影响的“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话题与领域。

  由梅兰芳纪念馆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及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集合了优秀的老中青专家,经过4年的反复论证、多次研讨,目前即将结题。该项目对“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进行了系统、全面和深入的论述,形成一套完整的从文献到理论的阐述和架构,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和学科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梅兰芳的舞台实践和“走出去”的经历,真正建立起中国戏曲与世界交流对话的格局,不仅展现了中国艺术之美,生动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对20世纪国际舞台乃至欧美当代艺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梅兰芳纪念馆人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努力打造一流的学术型、综合性文化名人纪念馆,通过馆藏文物的保护利用、展演以及学术研究等,进一步弘扬梅兰芳的艺术精神,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而不懈奋斗。(刘祯 系梅兰芳纪念馆馆长)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