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台:深挖传统文化富矿 助力“两创”蓄势破圈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冯 帆
无论是《中国面孔》《国学小名士》优秀电视文化节目,还是《山东之美·手造》《苏小妹说传统文化》系列文化短视频,抑或是《脉动泰山》《三孔春秋》精彩纪录片……这一部部精品力作,无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深挖传统文化富矿、创新文化报道、将文化“两创”全方位融入节目生产创作结出的硕果。
近年来,山东广播电视台积极探索、守正创新,持续深化“悠久文明 青春中国”核心定位,加强整体规划和布局,持续发力打造原创节目品牌,加强融合传播,在贯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
将文化“两创”全方位融入节目
“刚才我演奏的这个乐器叫作笙,它是古代礼乐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乐器。这件小小的乐器其实包含了很多美好的寄托:和合、崇德、尚清、守正……”在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广电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国学小名士》第五季之稷下学宫节目现场,演奏完《檐头雨》后,跨界音乐人、笙演奏家吴彤开始了精彩的演讲,让现场观众深受感染。
《国学小名士》节目自2017年第一季开播以来,已陪伴大家走过了5年时光。5年来,该节目聚焦青少年国学传承与应用,以齐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准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年度或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节目还衍生出了“史上最强飞花令”“5分钟127句带花诗词”“人类最长飞花令”“开航母是种什么体验”等多个播放量破亿的短视频,被广泛认为是“文化类节目的旗舰品牌”。
山东广播电视台还依托“情义山东”“好客山东”等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标识,不断加大自身节目形态、产品样态、报道语态的创新探索和改革,通过主题报道、文化节目、纪录片、创意短视频等形式,以新时代、全媒体、年轻化的表达方式,积极推动“两创”“两个结合”落实落地。
从2014年起,山东广播电视台开始积极探索文化“两创”的发展路径,陆续推出多档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的电视文化节目。2021年至今,山东广播电视台继续加大文化“两创”节目生产力度,文艺节目创作不断攀登新高峰,目前已形成文化节目《齐鲁文化大会》、戏曲文化创演节目《戏宇宙》、全国首档中华礼乐创新传习节目《中国礼 中国乐》等品牌矩阵。
推出多部标杆性、时代性作品
前不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和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系列节目《脉动泰山》(上、下集),在央视综合频道两集连播,好评如潮。多位专家学者认为,该纪录片大气磅礴,是一部集中反映泰山自然文化双遗产的精品力作。
继《脉动泰山》之后,山东广播电视台又精心摄制了纪录片《三孔春秋》。节目采制历时一年多,精彩呈现“三孔”文物古迹、四季景致和人文源脉,借助纪实采访、专家访谈、手绘、动漫展示等形式,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在保护、传承和利用世界遗产方面的积极努力。
纪录片、专题片一直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传统优势项目。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芃表示,一直以来,山东广播电视台积极探索纪录片领域“两创”“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在思想性、时代性、文化性、艺术性上狠下功夫,坚守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千锤百炼、反复打磨作品,创作了多部具有代表性的精品纪录片、专题片。其中,大型纪录片《齐鲁家风》,以家风为切入口,通过多位历史和现代人物生动鲜活的故事,梳理三千年来齐鲁文化的脉络,在历史的厚度和宏大的格局中,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传承至今的生生不息和历久弥新。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近年来,山东广播电视台在新闻宣传上以传播效果为发力点,不断创新文化报道理念。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一系列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在新闻策划、报道方面狠下功夫,努力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声势、形成合力。
据了解,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综合广播《山东新闻》等主要新闻栏目开设了“‘两创’的山东实践”等专题专栏,推出系列蹲点式、行进式主题报道,全面展现山东牢记嘱托、推进“两创”的生动实践。
而在理论节目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台持续提升《理响中国》《宣讲时间》节目效果,策划推出《说“两创”》特别节目,以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扩大传播效力。齐鲁网·闪电新闻客户端策划推出系列短视频、海报、图解、H5等新媒体产品,对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化解读和演绎。
在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山东广播电视台围绕文化“两创”,重点瞄准新媒体端,积极生产创作导向正确、内容质量高、群众喜闻乐见、适合不同媒体传播特点的优质新媒体产品。其中《山东之美·手造》《苏小妹说传统文化》等系列文化短视频,总阅读量超3.3亿,在网上引发了广泛传播和强烈反响。
“下一步,我们努力将山东广播电视台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平台。”吕芃表示,山东广播电视台将持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为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