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春节“故乡”里 汉风扑面来

发布时间:2023-02-02 10:15:00来源: 中国文化报

  汉武帝颁布《太初历》确定了春节的时间,可以说汉长安城是春节的“故乡”,承载着汉文化的基因。兔年春节期间,众多市民和游客走进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汉长安城,耍社火、吼秦腔、逛大集,传统年俗浸润文化之根,大遗址“活”了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浓浓的年味之中愈加亲切鲜活。

  刘先生一家是西安本地游客,大年初一,他们来到了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观看了社火、秧歌、花车表演后意犹未尽,希望亲身体验汉文化风韵,于是继续参加了“汉宫纪”沉浸式汉文化主题体验活动,走遍中央官署、沧池、明渠、前殿等未央宫内重要的遗址点。

  在活动设置的“织室”内,刘先生的女儿摇起纺车体验汉代纺织技术,还向在场扮演官吏的演艺人员请教汉代的叩首礼仪。她表示:“我目前在美国读研究生。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汉文化始终是我们中国人的根。这次过春节回来就是想深度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今天我不仅看到精彩的年俗节目,还感受到2000年前就领先世界的汉代传统手工艺,非常开心。”

  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深入挖掘汉长安城遗址文化内涵,高质量阐释活化遗址价值、讲好文化故事。据悉,作为以大遗址为场景、体验类别丰富、体验类领域全面的汉文化主题体验项目,“汉宫纪”在今年春节文旅活动上启动,让游客一日千年,踏上大汉“穿越”之旅。

  李下壕街区是汉长安城以遗址保护为前提,围绕遗址范围内的三农资源打造的汉文化主题乡村振兴项目,通过保留李下壕村的原始村落风貌,传承延续乡土文化,推动大遗址融入现代生活。春节期间,舞龙舞狮、鼓舞、竹马、旱船、踩高跷等社火表演在此巡游,或惊险、或幽默的表演引起观众阵阵欢呼。秦腔传统剧《下河东》等剧目轮番上演,附近村镇的居民和游客聚拢在戏台下,喝茶看大戏。

  戏台前,观众李先生正陪着从上海回来的哥哥、嫂子和侄女聚精会神地观看秦腔表演。“我们是专门开车从曲江过来看戏的。我哥哥在上海工作好多年了,就喜欢看咱陕西的秦腔,感觉有氛围、有情怀。”李先生说,哥哥要看看地道的陕西风俗,所以就带他们来汉长安城,听秦腔、看社火、吃美食,一应俱全。“虽然离开西安好多年,但只要听到秦腔就不由自主地心潮澎湃,所以这次在春节假期要好好地过过戏瘾。”李先生的哥哥说。

  同样,在李下壕街区大朴茶院里,市民寇丹从红泥小火炉上拿了一个烤得热乎乎的橘子,吹了吹又揉了揉,剥出橘瓣与闺蜜分享。这不是她们第一次围炉煮茶,但一边煮茶一边看大戏却是头一次。寇丹说:“今年流行围炉煮茶,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回归。虽然秦腔我听不太懂,但是感觉很有气氛。我刚才还拍了小视频发朋友圈,好多人点赞留言,还问这是哪儿。我便把汉长安城及这里的春节活动‘安利’给了很多人。”

  汉城湖曾为汉长安城护城河,如今仍是西安城市防洪的保障工程。汉城湖景区经过多年建设,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着力展示传播汉文化、水文化。春节期间,汉城湖组织“汉礼”系列活动,对汉代礼仪进行生动再现。一进汉城湖,传统年味儿扑面而来,汉服爱好者穿着古装游园、留影。在大风阁前的广场上,“汉武帝”带领“皇后”“群臣”巡游,游客争相合影。

  在景区大风阁前,汉服爱好者可欣淡紫色的古风装扮在人群中十分亮眼。“春节前看到汉城湖有汉风巡游活动,我与同样爱好汉服的小伙伴就来了。我穿的服装、戴的首饰都是根据自身气质和喜好采购的。”可欣平时就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化,现在正在学习篆书和古琴,谈到汉城湖的氛围,她说:“汉长安城的春节活动多、文化氛围浓郁,很有传统感。我觉得我们要以各种形式传承中国文化。”

  “好几年春节都没有好好出来玩了,今年来到汉城湖,发现年味儿十足,节目也多,有祈福游园活动、蹴鞠体验等诸多活动,非常热闹。” 在附近居住的西安市民王女士说。

  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之一,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级大遗址。

  如今的汉长安城,历史与现代交融,遗址区与村庄共生发展,把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千年遗址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成为独树一帜的城市休闲文化空间。兔年新春之际,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李下壕街区、汉城湖景区三大板块联动,市民和游客在充满传统年味儿的活动中欢欢喜喜过大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满满的文化自信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秦毅)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