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走进河南农业大学南繁育种基地 了解育种人如何把梦想“种”进热土
央广网北京2月2日消息(记者朱永 王博丰)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每年冬春,位于海南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人员。跟随记者一起走进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河南农业大学南繁育种基地,了解育种人如何把梦想“种”进热土。
早上七点钟,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汤继华带领着玉米育种团队的30多名成员已经开始在田里忙碌。风吹田野,绿浪翻滚。基地种植的260亩玉米试验田,正迎来人工套袋、授粉的关键时期。
汤继华介绍,每年的秋冬季节,育种人如“候鸟”般把北方收获的种子拿到海南继续种植,极大缩短了育种时间。
汤继华:我们现在一年做三代,本来6年干的活,变成2年、1年半全干完了。
玉米杂交品种组合选育率很低,通常只有万分之一,为了获得基因标本,这个春节假期,科研人员一直在田里忙活,从授粉到收获,都靠纯手工来完成。
在田里,汤继华耐心地就玉米病虫害防治指导着学生。在南繁从事玉米育种研究30年,汤继华将老南繁人的严谨、坚持、百折不挠传递给年轻人。
汤继华:我们刚来的时候就说与天斗,2003年我种的比较早,一场台风过去全部打没了;还要与地斗,因为这个地方的土地都是沙土,漏水漏肥,它基本上一周要浇一遍水。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席进进说,春节期间,自己每天都要去几趟科研地块,看到玉米苗一点点长大,感觉很充实。
席进进:每天都要来,从早到晚,都要过来看看。它的雌穗从小变到大,比如授完粉了,然后粉放得很好就很开心。
夜幕降临,在田野里忙碌一天的育种人们,又来到会议室准备第二天所需要的工作材料。对于“种业振兴”的未来,他们有着新的思考和展望。
汤继华:创新其实就是坚持,我们要向老一代南繁人一样,百折不挠、永不懈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