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变异株CH.1.1 重点人群应如何做好防护?
央广网北京2月3日消息(记者 汪宁)2022年11月13日,我国通过基因组测序首次从天津市报送的1例泰国输入病例样本(2022年11月10日采样)中检出CH.1.1进化分支。中国疾控中心日前发文指出,截至2023年1月30日,共监测发现24例CH.1.1及其亚分支输入病例,输入病例来源地涉及15个国家或地区,未监测到CH.1.1及其亚分支的本土感染病例。
文章还指出,尽管奥密克戎变异株CH.1.1的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优势进一步增强,导致突破感染和再感染风险增加,但我国大部分人群体内已存在高水平中和抗体,对CH.1.1存在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CH.1.1短期内不会引起本土大规模流行。
CH.1.1是什么?感染CH.1.1变异株会有哪些症状?哪些人需重点关注?针对相关问题,央广网记者专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
记者:奥密克戎变异株CH.1.1是什么?
李侗曾: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披露的信息,CH.1.1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2.75的第六代亚分支。根据GISAID数据库收录序列显示,CH.1.1于2022年7月8日在印度首次采集发现,于2022年11月被报告出来。到11月底,多个国家已经发现了CH.1.1的感染者。
记者:CH.1.1的传播能力和逃逸能力如何?
李侗曾:CH.1.1变异株新增多个突变位点,增加了其免疫逃逸能力。新增的突变位点(L452R)会增加病毒入侵细胞的能力,所以它的传播能力和逃逸能力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2022年11月至今,CH.1.1在美国新冠病毒流行株中占比呈上升趋势。2023年第4周,CH.1.1在美国流行株中的占比为第五位,所以它的综合传播能力并不是很突出。
记者:当前是否会引发第二轮大规模感染?
李侗曾: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目前,未见CH.1.1变异株的致病性增强,仍需进一步关注。一般新毒株出现后,感染病例需达到一定规模并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初步判断新毒株的致病力是否变化。
在2022年12月和2023年1月的这一轮疫情中,大家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免疫屏障,抗体水平比较高,有可能会保护3个月到6个月以上。在此期间,再发生一轮新冠疫情可能性很小,所以不用过于担心。
记者:感染CH.1.1变异株会有哪些症状?
李侗曾:关于它的致病性和临床症状,根据目前报道,没发现和其它奥密克戎变异株有太大区别,仍然以上呼吸道的症状为主,主要还是发烧、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味觉嗅觉减退、身体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有些人还会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记者:老年人和脆弱人群要做哪些准备?
李侗曾: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需要继续做好防护。当面对免疫逃逸能力比较强的毒株时,这些人感染风险会更高,所以更要通过接种疫苗、戴口罩、勤洗手和减少聚集等方法保护自己。
记者:该毒株主要在哪些国家或地区监测发现?
李侗曾:据报道,截至2023年1月30日,该毒株已在67个国家或地区监测发现,主要在英国、丹麦、新加坡等国流行,在英国近一个月内上传的新冠病毒序列中占比约为25%。中国未监测到CH.1.1及其亚分支的本土感染病例。
记者:我国应如何面对?
李侗曾:首先,在公共卫生体系提升方面,我们要对这些变异株做好监测。比如国内很多地方开始对入境人员进行监测,评估毒株情况,提前做出预警。
其次,我国要继续加强疫苗推广,尤其是脆弱人群、医护人员等高风险人群要积极接种疫苗。平时,我们还是要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注意社交距离等,继续保持好的卫生习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