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到家门口招人,多地包机包车接人保用工稳就业

发布时间:2023-02-06 09:35: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家门到车门、车门到厂门”,春节的年味儿还未散去,多地保障企业用工需求的“抢人大战”已悄然打响。为缓解企业用工问题,不少地方春节前夕就“先人一步”,将招聘会搬到了农民工家门口,通过现场摆台、“直播带岗”,让招工更快捷、就业更方便。

  提前出招,多地节前赴外招工

  早在春节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部署保障新一年的用工安排。

  1月12日,浙江省温州市启动异地招聘会,该市启动了“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暨就业援助月活动。相关活动期间,全市计划开展近百场系列现场招聘会,预计三千余家企业参会,提供20万余个岗位。

  广东是“农民工第一大省”,农民工总量达4200万人,其中外省农民工2300万人。在春节前夕,中山市10家重点企业及人力资源机构乘坐跨省招工专车奔赴广西贺州、贵港等地招工。广东省人社厅也带领佛山、惠州、清远等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8家企业负责人,赴甘肃参加东西部劳务协作专项活动。

  劳务输出大省四川在春节后迎来跨省招聘。1月29日,浙江、福建、重庆、广东等省(市)及四川省内共251家用人单位带着2.6万余个就业岗位来到四川省广安市,现场吸引近2万名群众参与求职招聘,当天达成就业意向协议3941人。

  浙江省多市也在节后“动起来”。在宁波,市县联动共组织43支“小分队”、超200家次优质企业,携超3万个岗位需求,分赴安徽、江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河南等12个省份50个县级劳务输出地密集开展赴外劳务招聘行动。舟山市也组织了19家企业、携1133个岗位分赴四川达州、云南保山开展为期6天的劳务协作、招工引才活动。

  包机包车,“点对点”确保返岗复工

  招到了人,用工大省们也为务工人员返岗复工做好了保障,包机、包车接人,“就业直通车”使农民工能够从家到企业“点对点”无缝衔接。

  1月26日晚,广东首趟返岗免费专列搭载400余名广西员工抵深;1月30日,544名广西务工人员搭乘入粤返岗免费专列抵达广州。据广东省人社厅介绍,春运期间,全省人社部门计划节后直接组织返岗专列14趟,专车380班次,包机3趟,“点对点”组织外省劳动者入粤返岗2.5万人,目前已通过专列共帮助1800余名务工人员及时入粤返岗就业。

  福建包机接人同样受到关注。1月26日下午,福建首趟免费返岗复工包机抵达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来自云南的238名返岗务工人员抵达福州;1月27日下午,闽宁劳务协作首趟包机满载新招聘的169名宁夏员工顺利抵达厦门。据悉,福建省各地市将相继开启“点对点”输转务工人员,预计输转158趟、超2万人。

  在重庆,相关部门与车站协同推进,合理制定进站乘车路线和客运组织方案,开辟专用通道和候车区域,做好务工人员旅途接驳保障。据了解,此前重庆已集中输送超110万名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就业。

  留住人才,家的“诱惑”再度上演

  一些地方跨省“抢人”,一些地方则开始布局,针对返乡人才提供优质岗位,为在外人才提供家的“诱惑”。

  据媒体报道,春节期间,江苏盐城先后组织10多场返乡人才专场招聘会,有针对性地拿出2200多个优质岗位,鼓励在外人才回乡发展。

  1月31日,“回归家乡·投身自贸港”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在海口举行,逾200家用人单位通过线下线上方式参与招聘,累计提供5800余个岗位。

  据了解,此次对接会不乏高薪岗位,其中最高年薪100万元,用人单位主要集中于教育、管理、财务、医疗医药等行业领域,招聘职位包括医院医师、教师、工程师、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

  地方政府和企业“抢人”为何这么拼?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向中新财经表示,在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国内的供应链、产业链正处于恢复的关键时期,企业用工需求上升,但用工的需求方和供应方之间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农民工本身较为分散,在这几年疫情中与企业的联系也可能中断了。因此,政府组织企业组团跨省招工有利于短期内解决用工问题。”徐洪才说。

  此外,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有了“讨价还价”的余地。徐洪才认为,农民工跨省打工本身存在打工成本高、无法照顾家庭等问题,因此当本地收入上升后,会有更多人愿意就地打工。“中西部经济发展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这对劳动者来说是好事情。”

  徐洪才指出,企业“用工荒”现象的本质仍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一些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人,但也有很多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是同时并存的。”他表示,由于信息不对称,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端产业的用工需求上升可能短时间内难以满足,但整个行业的复工复产正走向正常化。(左雨晴)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