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运河之城入画来(我与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3-02-14 10:23:00来源: 人民日报

  运河之城入画来(我与一座城)

  董光巨

  通航啦,通航啦!

  人们站在运河大桥上欢呼雀跃,庆祝引江济淮工程迎来试通水试通航的关键时刻。

  我的家乡安徽肥西县,千里运河穿越主城区而过。初升的朝阳,照耀在江淮运河上,霞光伴随着波涛跳跃,浪花拍打着河岸,发出哗哗的声响。站在运河大桥上,两岸高楼林立,河道上汽笛声声……

  引江济淮工程沟通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两省,输水线路总长达到723公里,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引江济淮,让流经肥西县城的派河蝶变为江淮运河。派河用甘甜的河水哺育着97万肥西儿女。如今,引江济淮工程改变的不仅是派河的走向,更增添了人们的福祉。

  肥西有着光荣的历史。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临肥西视察,参观了正在兴建的一处水库。人们将水库命名为“幸福坝”。如今的合肥地铁3号线上,“幸福坝”赫然成为站点的名称。1978年,肥西较早地踏上了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的道路,也被载入史册。

  40年前,我来肥西县城参加高考。那时候,县城只有一条主干道,房屋低矮破旧。适逢梅雨季节,派河洪水暴涨,洪水漫到我们借宿的县招待所。县城几乎年年如此。家乡的小城啊,何日才能告别水患?

  好在上世纪80年代末,肥西举全县之力进行派河治理。派河上早先有一座石拱桥,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老大桥”。这桥建得早,结实耐用,又地处要道。派河治理就将老大桥以下至巢湖入口全长25千米的河道截弯取直,拓宽河床,加固河堤,让派河的防洪能力极大提高。

  整修后的派河航道直达巢湖,由裕溪口可进入长江。派河上船帆点点、桨声欸乃,小火轮的突突声不绝于耳。船上捎来了大江南北源源不断的大宗货物,还将本地盛产的稻米、油菜籽运往外地。小城枕水却无“眠”,一天比一天热闹、繁华。

  后来,随着县城规模的扩大、市政道路的增加,派河上又架设了气派的金寨南路桥和青龙桥。多少次,我漫步派河岸边,看夕阳余晖、鹭鸟翔集;多少次,我在梦里憧憬,江淮运河竣工后会有多么神奇!

  如今,江淮沟通,千年圆梦。

  江淮运河就像一条蓝色的飘带,一头连着长江,一头接着淮河,通江达海,流光溢彩。江淮沟通,凝聚了设计者、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成就了江淮儿女数千年的梦想。

  派河上的桥梁随之进行了升级改造,始建于上世纪的“老大桥”和其他几座桥梁相继成为历史。它们曾承载肥西人的美好记忆,见证了肥西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县”,并一步步走向“全国百强县”的非凡历程。

  现在,穿城而过、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上,一座座现代化的桥梁气势磅礴。青龙桥、翡翠路桥、集贤路桥、金寨南路桥……单凭这些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它们将城市快速路连接起来,实现与合肥市区无缝对接。

  周末,我常坐地铁去安徽省图书馆看书,或自驾走亲戚。若出远门,肥西高铁站、合肥南站、新桥国际机场就在家门口,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者和高校毕业生选择来肥西创业、安家落户。

  广场上、河道边、派河公园里,有练太极拳、跳广场舞的,有唱庐剧、说安徽大鼓的,还有悠闲的散步者,人们各得其乐。

  华灯初上,星河灿烂。运河上的桥梁倒映水中,桥影与灯火在河面上绘就了一幅幅如梦似幻的画卷。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