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家门口的文化生活有看头

发布时间:2023-02-16 10:09:00来源: 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唱响山歌,“村晚”活动热闹迎新春;静享阅读,城市书房拓展文化空间;“云”端看展,城乡群众共享精神产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关系着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日前,一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布,从中可以看到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思路、新举措。

  2月12日至13日,全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会上公布了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遴选的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来自各地的代表交流发展经验、研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

  据了解,2021年9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遴选工作启动,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等按照“重在基层、分类推进”的原则,共推荐了196个案例,最终遴选51个案例为典型案例。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如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加强?

  体系更健全,舞台更宽广

  山歌悠扬、乡音浓郁,“村晚”迎新春;火树银花合、明月逐人来,特色活动闹元宵……数据显示,今年元旦、春节期间,乡村“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东西南北齐上阵”,仅春节假期活动就达15772场,参与人次7969万。

  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目前,全国57万余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万多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不断满足着广大群众对高效、便捷文化生活的向往。为了将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延伸到基层,各地持续推进群众家门口的基础设施建设。

  “每次要开展文体活动都要来村部,路远了点、活动场地少了点……”之前,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的不少村民表示,“能不能让设施离我们更近一些?”于是,攸县探索建设门前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把文化服务点搬到了老百姓家门口。

  湖南省积极推广攸县经验,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配套实施“欢乐潇湘”“数字文化进村入户”等项目。“此外,在省级法规中明确‘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李爱武介绍。

  “大家一起来摆手!”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全民摆手舞、龙舟赛、山歌大赛、篝火晚会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集聚了乡村人气,线上“圈粉”众多。“土家族摆手舞不仅‘摆’出了我们的新生活,还成为递给世界的‘名片’。”恩施州文化馆馆长肖和虎说。

  “持续举办全省‘村晚’‘村游’示范活动、社会文艺团队展演和‘万名司机讲家乡故事大赛’等,已形成县县有品牌、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亮点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李述永说。

  当前,在越来越多的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从台下走到台上,从观众成为主角。目前,全国现有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超过45万个。基层群众渴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期待登上灯光绚丽的舞台。

  建设新空间,服务更贴心

  到城市书房度过美妙的时光,已经成了浙江温州市民李微娜的习惯。在温州、武汉、威海等地,城乡的大街小巷、商业街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空间不断涌现,让人们享受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

  广东省建设文化微地标,2000多家“粤书吧”“粤文坊”等新型文化空间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期待;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领各地多元共建,围绕“15分钟便民文化圈”建设,城市书房、阅读岛、文化驿站等公共空间遍地开花。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服务的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着眼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

  空间更有品位,服务也要提质增效。“在继续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表示。

  如今,多地回应上班族、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开展形式多样的夜间服务。比如,广东省开展延时开放和夜间主题服务,打造“博物馆之夜”“美术馆之夜”等品牌,全省年均举办文艺演出、展览1.6万场。

  2022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强调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推进文教合作机制,面向青少年开展文化教育。

  广东省以分众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积极培育青少年、老年等高黏性文化社群,结合“双减”和青少年精神素养提升,开展文化进校园,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美育功能。

  “我们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融合发展,并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说。

  完善线上服务,城乡共享资源

  公共文化服务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云端”让服务无时不在。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启动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打造“云端博物馆”“云上村晚”等全景式数字体验平台……借助各类数字化服务,城乡群众能共享公共数字文化产品。

  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推出了一批有质量、有温度的网络抗疫文艺作品,举办“云上村晚”“云上广场舞”等线上文化活动,参与人数众多、群众反响良好。

  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快速发展,各级公共文化机构以多种方式建成了一大批数字资源。”李国新表示,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割裂、重复建设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建设,增强内容供给能力,在优化新增和改造存量两端发力。”李国新说,应该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体验新场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要不断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依托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推广群众文化活动高清网络直播,加强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服务,培育打造数字文化服务品牌。”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说。(郑海鸥)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