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航空梦想”让战机拥有更多可能性
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飞”)有着“中国歼击机摇篮”之称。
2012年,李晓丹博士毕业后加入沈飞。2013年,她把科研攻关的目标瞄准国内航空制造领域的前沿——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勇挑重担开启研发。
“增材制造技术,就是人们熟知的3D打印。”李晓丹说,这项技术对当时国内航空领域而言还是一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缺乏全面的材料性能数据以及完整的工艺流程研究,也缺乏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李晓丹和队员不分昼夜地在现场反复验证试验参数,优化工艺流程,仅用了28天就研制出了沈飞第一个3D打印的航空零件——三通管路件,创造了行业内以最短时间实现高端装备使用并具备零件生产能力的先例。
首战告捷,但从“产得出”到“用得上”,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随后的8个月里,李晓丹带领团队埋头攻关,对其应用展开了全方位的工艺研究和产品性能测试,仅试验数据及分析报告就完成了800多页。
“我的航空梦想,就是推进新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提高效率,提升性能,解放设计,让未来的战机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李晓丹说。
2016年10月,我国中型四代机搭载着数十项由李晓丹团队研制的增材制造零件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已经步入工程化应用阶段。
2021年,李晓丹又面临了一项新的考验。沈飞首次承接某验证机研制任务,而当时公司在设计与建立快速试制流程体系方面的经验还是一片空白。公司领导鼓励能者“揭榜挂帅”,李晓丹主动请缨,组建团队,全力开展技术攻关。经过100多个日夜,比计划提前近一周完成新机交付。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罗阳精神在新时代里生动实践的结果,罗阳同志矢志不渝、航空报国的爱国情怀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李晓丹说。
时间回到2012年11月25日,罗阳在随“辽宁号”航母成功完成歼-15舰载机首次起降试验任务返港靠岸后,因过度劳累不幸辞世,年仅51岁。“每当看着飞机飞上蓝天,我都会想到他,他的精神和事迹感染着很多人。”李晓丹说。
在李晓丹的工作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信仰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它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11年来,她的工作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但这句话从未改变。
如今,李晓丹已成长为航空工业集团一级技术专家,她主导的增材制造技术已在航空领域实现多型号、多材料、多领域的设计和应用,还先后参与了30多项行业标准、集团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编制。
“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祖国领空的安全,为了早日实现航空强国的目标,我将继续冲锋,把科技创新书写在祖国的蓝天上。”李晓丹说。(人民网记者 周晶 王雪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