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农民工总量接近3亿,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3-03-01 09:58:00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众多权威经济数据中,跟农民工这个群体相关的数据值得关注。从数据中,我们能观察到什么样的变化?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工群体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呈增长态势

  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562万人

  公报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了29562万人,比2021年又增长了1.1%,其中外出农民工17190万人,增长0.1%,本地农民工12372万人,增长2.4%。2022年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615元,比上年增长4.1%。

  事实上,多年来我国农民工总量一直呈增长态势。看近5年,除了2020年,无论是外出农民工还是本地农民工,总量也一直在增长。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也在增长。截至2021年,农民工平均年龄已达41.7岁,比上年提高0.3岁,41至50岁的农民工群体占比达24.5%。而在近5年,50岁以上农民工在群体中的占比已经从21.3%上升至27.3%。

  如何保障大龄农民工的就业权益?

  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强调,要维护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杜绝一刀切的清退做法。来自甘肃张掖的王玲玲今年52岁,目前在丹阳一家汽配厂上班,主要负责回收整理废品。说到找工作,她最大的感受就是一过50岁可选择的工作岗位就明显变少。

  王玲玲:儿子还没成家,出来打工贴补一下家里,关键就是岁数大了找不到工作,哪个厂都是不招大龄工。

  怎么能够保障这些大龄农民工的权益呢?让我们来听专家解读。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 张红宇:对50岁以上的农民工,包括建筑工地等一些需要重体力活的工作场景,对农民工或多或少都采取一种排斥现象,这个是必须承认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各级政府,包括劳动部门、农业农村部门,针对这种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些年我们的第三产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包括我们的灵活就业的岗位越来越多,我们可以把不适合在建筑工地,或者从事重体力活的农民工,尽量在第三产业采取一种灵活就业的方式,让他们有就业的机会,让他们有增加收入的机会。这样下来,一方面使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一方面我们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特别是我们聚焦服务业产业发展的话,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也同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县域农民工市民化

  如何给他们提供更公平的公共服务?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县域”一词出现多达十几次。其中,“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的表述,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出现。当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时,需要给他们提供怎样更公平的公共服务?

  数据显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下,到2020年我国已有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目前,我国仍有2亿多农民工在城市里就业和生活,但是未在城镇落户。在相关专家学者看来,目前农民在县城就地变市民,障碍并不在县城落户政策。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这些年我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包括工资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都在突破,从政策上已经没有障碍,但是具体落地政策最后一公里,现在各地的情况不一样。

  除了职业技能方面的一些差距,目前挡在农民工面前的还有住房、贷款、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一些难点。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假如他正好居住在县城某个小区,这时候提出来户籍是怎么情况,社保要交多长时间,可能把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挡住。还有住房问题,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建立公积金,所以买房就只能全部靠他自己收入解决。

  为此,本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增强县域农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尤其是扩大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县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达标,加强住房保障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学位供给。

  县域经济发展下

  农民工就近就业如何更有保障?

  县域经济应当怎样发展,才能让这些农民工更愿意在家门口去就业?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 张红宇:发展县域经济,具体讲发展县域经济是我们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农民工在家附近就地就近就业是未来一个长时期的选择。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一方面要更快或者更好的夯实县城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子女教育、医疗救助等方面。特别是子女教育问题,怎么样平等地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良好教育。又比如怎么样通过我们的住房公积金、包括廉租房,解决农民在县城能够住得下来,那么这都是突破口。其实在这些问题方面,在江浙一带,比如浙江,包括福建这些地方都有很好的实践。怎么样把这些地方上的实践经验推而广之,我认为大家应该去总结经验。(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