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非遗工坊助力河北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3-27 10:19:00来源: 中国旅游报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其中,由河北省推荐申报的“定瓷烧制:让传统技艺成为致富手艺”“衡水内画:走出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赞皇土布:好手艺带领妇女就业增收”“曲阳石雕:雕刻就业创业的幸福画卷”“黄骅面花:面花里的脱贫滋味”5个典型案例成功入选。

  近年来,从“在提高中保护”到活态化传承,从“见人见物见生活”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北非遗保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个个非遗工坊的实践案例,诠释着传统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经验。

  龙头带动产业发展

  保定市曲阳县素有中国“雕刻之乡”的美誉,曲阳石雕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最近,曲阳宏峰雕刻非遗工坊的负责人刘玉峰几乎每天都要下生产车间,与工人一起加紧赶订单。“这是河北鑫特园林建筑雕塑有限公司给我们工坊的600万元的急单。订单产品包括人物石雕、铜艺浮雕,需要50天内交货。”刘玉峰说,“每逢河北鑫特园林建筑雕塑有限公司遇到大活急活,都会将部分工程分包给我。”自从与该公司达成合作后,他的家庭作坊逐渐发展成一家雕刻公司,年营业额达3000万元。2020年,刘玉峰的公司被认定为非遗工坊。

  “通过与其他非遗工坊的合作,公司延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互利共赢。”河北鑫特园林建筑雕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吴学儒说,如今与他们合作的能工巧匠有80多人,包括两家非遗工坊,每年分发的工程量达3000多万元。

  河北鑫特园林建筑雕塑有限公司是年产值超亿元的国内雕塑旗舰企业。据悉,该公司于2022年被认定为“曲阳石雕非遗工坊”。近年来,该公司一直开展校企合作,培训500余人次,聘用雕塑大师35名,安排高校毕业生、技工370名就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及研培计划,承办曲阳石雕研培活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实训等活动;累计投入资金320余万元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带动邸村镇、晓林镇8个行政村共811户脱贫户在乡村振兴中稳定增收;承担曲阳县邸村镇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先后帮助百余名农民和经济困难人口掌握雕刻技能,使其收入明显提高……

  “在市场引领下,一方面自上而下,由龙头带动,一个个小作坊发展起来;一方面自下而上,一些个人作坊发展成了公司。这些公司就是非遗工坊形成发展的基础。”曲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斌介绍。

  曲阳县非遗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项。其中,另一项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就是定瓷传统烧制技艺。

  我国宋代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其窑址在今保定市曲阳县境内,因其在唐、宋时期隶属定州,故称“定瓷”。定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匀净,薄而坚硬,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

  曲阳县灵山镇岗北村人庞永克生于陶瓷世家,2020年被评为保定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阳定瓷代表性传承人,现为曲阳县永克定瓷坊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庞永克教徒授艺,培养出200多名定瓷专业人才。庞永克还帮助、指导他们创办自己的定窑作坊,为他们创业及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条件。庞永克曾参加过曲阳县政府部门组织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活动,不仅增强了其开展课徒授艺、传承定瓷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还开拓了视野和工作思路。如今,岗北村有定瓷作坊近70家,周边的涧磁村、韩家村、灵山村等村庄也在大力发展陶瓷产业。

  2020年,庞永克创办的永克定瓷坊被曲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评为“曲阳县非遗工坊”。2021年,庞永克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据悉,自2020年开始,曲阳县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培育工作,在系列措施推动下,非遗工坊数量不断增加。截至目前,该县拥有石雕、定瓷等非遗工坊207家,涉及11个乡镇81个行政村,是河北省非遗工坊数量最多的县。同时,曲阳县还组织了17家非遗工坊与脱贫群众建立长期利益联结机制,帮扶73个村近3000家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带动1.6万人就业。

  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黄骅面花诞生在黄骅市南部羊二庄回族镇一带,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黄骅市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过去黄骅北部土地贫瘠,小麦产量很低,人们生活清苦。每逢年节,人们就把不多的小麦磨成面粉,蒸成寿桃、鲤鱼等面花送给亲戚朋友,图个吉利。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加之面花相比馒头等口感较好,就被人们逐渐接受,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但由于面花制作费时费力,“身影”渐渐模糊。为了保护这项饮食文化,黄骅面花在2009年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设立了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通过传统技艺研究、黄骅面花制作技能培训、产品设计提升、展示展销能力培训等形式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多年来,工坊招工一直秉持对下岗人员和残疾人倾斜优先、待遇优厚的原则,先后安置下岗工人和残疾人50余人就业,助残70余人,为100多位困难人士提供就业岗位。

  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还常年开展“传统技艺进农村、进校园”等活动,增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民间技艺的认知,更为黄骅面花技艺的进一步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1年年底,工坊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10期,培训300余人次,其中175人取得合格证书。他们有的在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工作,有的回乡自主创业,创立了自己的面花品牌,为面花行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河北省赞皇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原村土布纺织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在这里完整地传承了下来。2013年,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赞皇原村土布的第三代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雪琴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土布产业的创新发展。

  在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内,摆放着农家织布机和各式手工花布,几位织娘正坐在那里纺线。手抚散发着棉花味道的土布,“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的场景仿佛又重现眼前。崔雪琴说:“我积极保护传承土布纺织这一传统技艺,带领村里的姐妹们共同致富,这是我的责任。”

  10多年前,崔雪琴借款购置了10台木纺车、5台木织布机,带领60多名农村中老年妇女建起全省第一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开始了土布扶贫的故事。

  近年来,赞皇县在原村土布文化产业园建起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刘家庄、千根、曲江、东白草坪、杜庄5个村建设了5个非遗就业工坊,负责纺织原村土布、加工原村土布产品、组织当地村民参加土布纺织技能培训、安排村民在工坊就业。另外,赞皇县营销团队还积极参加在意大利、法国以及中国深圳等举办的国内外大型展销会,开启电商销售模式,让更多人了解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术,使原村土布有了国际范儿。

  坚持创新做好传承

  衡水内画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主要分布在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作为我国独有的民间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衡水内画号称冀派,与京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创始人王习三是京派老艺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20世纪50年代末,王习三熟练掌握了京城“叶派”的内画技法后,将中国画中的工笔“撕毛法”引入鼻烟壶内画。他自创了冀派内画的特殊工具金属杆勾毛笔,即“习三弯勾笔”,笔杆直弯,可随意改变方向。

  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自勇说:“内画发展的基础是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的提升。提高内画人才素质成为制约冀派内画未来发展的关键。”

  作为冀派内画的排头雁,王自勇的父亲王习三早在1996年就依托公司,成立了衡水习三内画艺术培训学校,由习三内画院的高级画师授课,培养内画人才。此外,在培养传人的同时,冀派内画也探索了一条“以博物馆促进非遗保护”的特色道路。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先后在衡水、石家庄、北京建立了3家不同规模的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宣传内画知识,不定期地举办展示活动。这些博物馆也成为展销一体的艺术平台,满足大众观赏、互动、体验、购物的多重需求。

  对于此次入选“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王自勇表示,衡水内画非遗工坊将以此为契机,提升产品设计、创新营销思路、打造过硬品牌、拓展销售渠道,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非遗,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内画技艺,衡水市内画艺人宋云飞探索出了“互联网+内画”的宣传模式,给这项传统文化注入新鲜活力。宋云飞介绍:“近年来,我陆续在抖音、快手、脸书等网络平台发布教学及艺术欣赏内容的视频数百个,既让青年人了解这项冷门艺术,也带动了不少农村艺术爱好者积极投身创作中,并为贫困人群开出了一条‘艺术脱贫’的路子。”

  创建内画小镇、打造非遗工坊、带动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衡水饶阳县依托“内画小镇”建成刘晖内画艺术院、刘晖民俗园两个乡村旅游特色点,召回流失的艺术人才近百名,累计吸纳脱贫就业人员300多人,带动78户脱贫户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7000元提升为1.75万元,依托互联网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创收达520.4万元。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王蓉蓉说:“近年来,河北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河北省共建设由各级文旅、人社、乡村振兴部门认定的非遗工坊572家,设立了8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0个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带动的脱贫人口数达到43637人,线上线下传统手工技能培训每年约14.7万人次,建立了超过600家网络店铺,不断增强非遗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非遗已成为带动河北省农民增收、拓展农村就业渠道的增长点。(王凯东 高越)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