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风沉醉的小剧场,来一场“审美散步”
“白天赏花,晚上看戏。”迅速跻身全国网红城市的南京,正在以一场场新颖而深刻的小剧场演出,展现江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眼下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演出过半,20场小剧场演出依次登台,时时给人惊喜;下个月,来自全国的23部小剧场好戏又将来南京竞演。在春风沉醉的江南夜晚,人们将留住怎样的文艺记忆和城市印象?
小而美,“剧”好看
“这是在南京,甚至江苏都不曾见过的戏剧形态。”《影剧院之夜》的演员肖明在该剧内部彩排时就被吓了一跳,“来了好多人哇!”果不其然,该剧上周在国民小剧场正式演出时一票难求。
正在南京进行的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精选了20部参演剧目,包括13部我省最新“孵化”的原创剧目、7部在全省范围内遴选的优秀剧目。随着演出过半,它们丰富而多元的面貌也一一呈现。
“我没有想到,舞台上居然放着一个巨大透明的‘白匣子’,演员全部在其内演出。随着光影在幕布上斑驳投射,白匣子是演出空间,又是心理空间;既是影剧院,又是一个审讯室……”由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联合出品的《影剧院之夜》讲述了1931年南京中共的一处重要联络站在暴露后进行情报传递的故事。那个“疼痛而又绚烂”的夜晚和创新的呈现一起定格在80后观众汪水竞心中。
这样的新鲜体验还有很多。
比如南京市话剧团创排的《心房间》上演,让最近来南京游玩的武汉观众李聪连连感叹小剧场真的太近了,近到观众可以触摸到演员的衣服,看到他们的表情,感受到他们的气息;近到剧中身份为超市推销员的女主角,随时就可以将自己托盘中切成小块的月饼、快冲麦片递到顾客(第一排观众)手中。导演李珺认为,小剧场除了空间小之外,也包括观演关系更加贴近。“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剧中人物如何相遇,如何转变,最终如何救赎,演员的情绪是不是真诚。这里边掺不得一点假。”
再比如在江北新区的红色广场,前来观看沉浸式戏剧《红色记忆》的观众,不必正襟危坐,而是跟随剧中英雄人物的脚步“亲历”各个历史场景。工人在铁道上呐喊,战士在芦苇丛中匍匐,党员在陋室内密谈,义士在工厂里罢工……现场,南京大学博士生张丁心感慨地说,“在孙津川烈士的呼喊下,在王荷波烈士的告别中,革命精神的血脉在我的内心世界偾张。”
话剧、儿童剧、昆剧、锡剧、柳琴戏……这一周来,每天至少有一部小剧场戏剧在位于南京大街小巷的小剧场上演,带来了一场场鲜活的对话和深沉的思考。就像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所言,轻盈、欢乐而富有游戏感的小剧场戏剧,往往又不失思想的新颖和深刻。
真诚对话,视野开阔
江苏历史名人在此次小剧场演出中,沉淀出一道精彩的文化风景线。已经上演的小剧场话剧《半世随园》、小剧场昆剧《千年一叹》,分别将镜头对准文化名人袁枚和金圣叹,通过创新的小剧场表达方式,深挖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担任《半世随园》编剧的南京传媒学院在校生周思廷说,她把袁枚看成300年前的“先锋老头”,虽然已过去两个多世纪,历史上的随园已不在,但随园主人袁枚代表的这一文化现象仍然令人久久回味。《千年一叹》则由苏州昆剧院创排,编剧周琰希望通过寻找古代知识分子心灵迷失的出路,给当代年轻人解惑,“希望这部戏剧让大家找到共鸣。”
从已经上演的剧目来看,小剧场虽小,但创作者的视野却很开阔。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剧社的师生们在话剧《疾走天使》中演绎了急救医生这一特殊职业面临的生死抉择;宿迁市柳琴剧团演出的柳琴戏《渔歌》敏锐地聚焦“十年禁渔”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主题;南通市文联等打造的话剧《生日》则在家庭与社会、昨日与今天的时空交织中层层递进,以一个家庭的五次庆生勾勒出时代的集体记忆。
“小剧场确实装不下天下事,但小舞台却可以浓缩大世界,在救护车一趟趟来来往往匆匆忙忙紧紧张张的许多间隙,也会陆陆续续留下各种社会关系的斑驳投影。”文艺评论家张永祎说,在《疾走天使》的舞台上,正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十字架下方有一扇门——这是急救医生们的抉择之门。
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戏剧影视学院院长周安华,此次作为编剧指导介入到小剧场儿童剧《到玻璃房去》的创作之中,他发现,现今的小剧场与过去已有所不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剧场创作凸现出很多新的特质。“第一个是更多地抓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含着我们创作者对民族的情怀、理念和热情,这是民族责任感的体现。第二个是我们现在的小剧场更加青春化,创作具有非常强烈的青春特质,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这也使我们对年轻人特别有信心,他们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希望。”
高扬青春,激发创新
这一场小剧场盛宴,让年轻人“好忙”。每天,他们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到剧场——
年轻人是观众。他们走进小剧场看剧、赏戏、听曲,体验文化生活的新风尚。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除了文艺爱好者之外,一些人们口中的“理工科直男”,也成为此次小剧场展演的观众人群之一。
年轻人是主创。不管是专业院团、艺术院校还是业余爱好者,街头巷尾的小剧场成了年轻人梦想成真、施展才华的舞台。南京林业大学学生王肖梁在《疾走天使》中扮演“担架工”,尽管没有一句台词,所有的表演就是抬着担架在舞台上上上下下,但为了跑好这7圈,从早到晚,他练了一遍又一遍。
年轻人还是志愿者。盛宴的“美好”,离不开“后台”的井然有序。据悉,为确保活动安全顺利,主办方安排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整体票务、演出现场、应急处理等各类事项,为演出提供全方位保障。同时优选一批年轻戏剧爱好者作为志愿者,全程参与展演活动,共同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政府也为年轻人的梦想搭建了广阔舞台——
三年来,江苏从小剧场空间建设、剧目生产、人才培养、品牌打造、政策引导等方面入手,着力营造小剧场戏剧演艺良好生态。2021年,省委宣传部会同南京艺术学院牵头成立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依托高校力量,聚合省内外专家资源,初步探索出一种将内容生产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的新模式。正是这种从剧本到剧目、从文本到舞台、从学校到市场,将创作生产和包括编导演在内的戏剧人才培养全程结合的新方法,成为激活当下小剧场发展的“根”和“魂”。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质量、品位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小剧场正在成为满足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文艺精品创作、戏剧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成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南京发布”近日多次推荐小剧场演出,公众号下方一位青年观众的留言充盈着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说‘追’好像有点赶,只是作为一种审美散步,三不五时地,邂逅一下剧院风景线,这种精神上的‘溜达’就和傍晚去玄武湖吹吹风、看看夕阳,路过时光以及被时光路过是一样一样的。南京现在不光有很好的‘大’剧院,也有越来越多的‘小’剧场,提供更多样选择的文化产品,也给创作更多的展现舞台,是特别好的事情……”
目前江苏已建成各类小剧场1156个,总座席数约25万个。截至去年,全省全年小剧场演出总场次近5万场,观众总人数超600万人。正在上演的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和下个月初将在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将通过源源不断的优质创作,让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美好,激发创新。陈 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