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绿水青山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绿色金融,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的长久动力源。脚踏实地、精耕细作、锲而不舍,绿色金融这片发展沃土一定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3.98万亿元,建设银行推进绿色租赁、普惠租赁及数字化转型,中国银行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877亿元……不久前披露的上市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绿色正成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多家银行传统绿色信贷业务增速加快,绿色债券、绿色理财产品等绿色金融产品“工具箱”不断丰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支持,金融活水持续滋养绿水青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22万亿元,约占所有贷款余额的10%,绿色债券余额已超2.5万亿元,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局之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据测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产生的资金需求,规模高达百万亿元,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金融机构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不断做大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同时,加快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质量,以高质量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添绿,是科学精准发展绿色金融的有效手段。绿色金融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货币政策要更好发挥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绿色发展领域。近年来,人民银行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学有序助力绿色发展。截至2022年末,碳减排支持工具已提供资金3000多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近6000亿元,2022年全年带动碳减排量约一亿吨。实践证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既充分发挥了政策激励作用,精准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更有效调动了金融机构积极性,以市场化方式实现金融资源配置。下一步,要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逐步强化金融机构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优化绿色金融评价方法,拓展评价结果运用场景,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创新助绿,是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绿色发展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金融机构因势利导,开发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新产品。从上市银行年报看,不少银行已经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上发力,平安银行在手机APP上推出个人碳账户平台“低碳家园”,鼓励用户绿色生活方式,中信银行发行绿色低碳主题借记卡,并上线个人碳减排账户,引导绿色消费转型。未来,适应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形势,金融机构要用心打造真正适合市场需要的绿色金融产品,加快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绿色发展量身定制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创新服务。
耐心护绿,是推动绿色金融长远健康发展的应有心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与传统融资项目相比,绿色项目往往具有周期长、收益低、投资大等特点,金融机构要以久久为功的历史耐心对待绿色金融发展,为绿色发展提供更多长期、低成本、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切不可急功近利,希望通过绿色金融赚快钱。还要看到,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先立后破,要统筹好绿色项目与传统项目的关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稳妥把握好金融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平稳过渡,防止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未来一年将在绿色金融领域持续发力。”这是多家银行在2022年年报中的发展展望。绿色金融,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的长久动力源。脚踏实地、精耕细作、锲而不舍,绿色金融这片发展沃土一定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吴秋余)
[ 责编:陶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