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发布时间:2023-05-12 09:54:00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王晓东(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为我们做好粮食安全工作、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落实这一重要要求,需要全方位系统性地审视和解决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加强粮食生产、储备、稳链、增效、抗灾五大能力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解决好我国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粮食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粮食供应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内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对此,我们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积极践行“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基础。

  把耕地保量提质摆在首位。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要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提升耕地利用效能,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真正把“粮田”变成“良田”。还要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把科技兴粮作为动力。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有机融合,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智能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和粮食单产水平。

  把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重要支撑。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要加快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专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尽其能、共同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提升粮食储备能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建立了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体系,在稳市、救灾、恤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粮食宏观调控的“蓄水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是不断完善现代粮食储备基础设施体系。随着粮食产量和储粮需求不断增长,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储备设施不足、收储条件差等问题。对此,要优化仓储设施布局,提升粮食储备建设水平,改造升级现有粮食储备基础设施,管好用好储备粮,强化粮食储备能力。

  二是适度发展新型粮食储备库。要推进高标准粮库建设,根据各地条件建造一批运用智能通风、保温隔热、电子测温等绿色储粮新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化粮食储备库。要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储备库,在有效降低仓储和物流成本的同时,实现安全储粮、绿色储粮、智慧储粮。

  三是建立企业粮食社会责任储备。企业储备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健全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丰富地方政府粮食调控手段,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应对突发事件构筑安全防线。

  四是加强储备粮监管。要探索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推进粮食储备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全程化监控、立体式监管、全社会监督转型。

  提升粮食稳链能力

  当前,由于全球经贸摩擦、自然灾害冲击等因素综合作用,国际粮食供应链愈发脆弱,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我国粮食供应链在应对重大风险方面展现出较强韧性,但也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种业不强、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必须提升粮食供应链风险治理能力,持续深化有利于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国际合作,确保粮食稳定供给、市场平稳运行。

  一方面,要抓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点”,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支持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健全农村粮食物流服务网络。二是打通“线”,打造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体系,大力发展粮食“公、铁、水”多式联运,着力推进大宗粮食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冷链等专业化联运发展。三是构建“面”,推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建立库存充足平衡、加工能力与区域粮食消费相适应、物流配送及时高效、粮食流通信息及时准确、应急机制灵敏高效的粮食全产业链。

  另一方面,要拓展粮食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全球粮食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外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对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持续深化加强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粮食价格基本稳定。要优化粮食进口结构,实施粮食进口多元化战略,持续加强粮食进口供应链体系建设,优化进口区域及渠道布局,降低进口风险。

  提升粮食增效能力

  粮食种植比较效益低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应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健全“三个机制”,让种粮农民有钱赚、主产区抓粮有动力。

  一是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确保粮农不吃亏、能挣钱。要制定合理的粮食价格,通过适度调整粮食销售及收购价格补贴粮农,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要提高农民种粮补贴水平,在种粮直接补贴基础上,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地区和粮食产区保险服务专业化水平。还要在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方面谋篇布局,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粮食产业全链价值提升。

  二是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主产区抓粮不吃亏、有动力。要增强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对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投入,确保主产区财政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充分调动地方创建吨粮田、吨粮镇、吨粮县的积极性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三是健全粮食产销区合作长效机制,确保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粮食产销合作新格局。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推动主产区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实现从“大粮仓”到“大厨房”的转变。还要引导主销区企业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紧密对接,加强主产区仓储设施、加工园区、营销网络等相关建设,深入推进产销合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粮食大县向经济强县迈进。

  提升粮食抗灾能力

  与工业相比,农业是弱势产业,既面临市场风险,又面临自然风险。我国制定了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等一系列措施防范和化解粮食市场风险,当前工作重点应是着重防范和化解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冲击。

  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水网体系,积极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快建设中小型灌区节水配套工程,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二是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控,提升规模化应急防控重大病虫害的组织能力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建立专业化应急防控队伍,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三是提高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发展安全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四是提升防洪防涝抗旱能力,分类、分作物制定应急预案,加强专业化农业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 责编:徐倩阳]

(责编: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