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阳山觅桃源

发布时间:2023-05-24 10:12:00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1600年前,诗人陶渊明在中国人心底种下了一个桃源梦。千百年来,多少人走遍湖湘、荆楚、吴越等地的青山绿水,追寻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世外之地。一次次无果,又一次次出发,“桃花源”的情结代代相传。

  人们究竟在寻找怎样的桃源?

  儒者眼中,它是大同世界;道家眼中,它是与世无争;达者眼中,它是归隐山林;穷者眼中,它是衣食丰盈;文人眼中,它是诗意栖居的唯美生活;百姓眼中,它是男耕女织的平淡岁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源。

  岁月流转,现代人的桃源梦依然在生长。桃花盛开的地方,总有源源不断的追梦人。初春时节,太湖之滨,一片漫山遍野开满桃花的地方,我与几位“桃源人”相遇了。

  

  江苏省无锡市阳山镇有2万多亩农用地,地上是2万多亩桃花林。把土地全用来种桃的乡镇,在全国怕不多见。阳山人把生活全部托付给了桃,连他们的村名,都叫桃源村、桃园村……

  桃花似海,掩映着粉墙黛瓦。哪个村有一棵老桃树,从哪条小路可以走过去,在一个怎样的土墩旁边,苏亚红清楚得很。她已用双脚将阳山的土地不知丈量了多少遍,是这片土地上名副其实的行走者。

  行走,是为了工作。23岁,花一样的年纪,苏亚红来阳山镇任团委书记,眼前是桃花盛开、身旁是青春笑脸,“好美哦”,她从此爱上了这片土地。26岁,她开始担任镇党委宣传委员,忙着筹办桃花节、建设新农村、推介水蜜桃……阳山万亩桃林里洒满了她的汗水。在宣传委员的岗位上,她一干就是20多年,越干越有劲儿。

  “就没有审美疲劳?”听到这个,苏亚红笑弯了眉,“美,怎么会疲劳呢!”从桃枝上鼓起第一个小花苞,她就天天在微信上晒桃花的花讯,像呵护着一个幼小的孩子。等到春风吹绽第一枝,她激动地晒出一组组美图,“快来赴今年的桃花之约啊”!朋友们说苏亚红是阳山的报春使者,她欣然接受。

  工作间隙,苏亚红喜欢在桃园里拍照,拍桃花、桃树、桃子,也拍自己,照片里有她必有桃。“春风里拍桃花是美,大太阳下拍桃子也美着呢,虽然要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苏亚红说,采摘时节在桃园里奔忙,热得大汗淋漓,但她仍盼着大晴天,“一下雨,桃农的日子可就难过了。”30余年的农村工作,她早已与农民甘苦与共。

  在这么小的地方工作30年还乐此不疲,是因为一直有新鲜感。“阳山虽小,但每天都在变化。”虽然儿子去了无锡市区工作,她和先生还是把房子买在了阳山。“退休了,还是一个阳山人。”苏亚红说。

  

  一片盛开的桃林,粉的花、绿的草、蓝天白云……吴晓波抬眼看了看正做作业的儿子,小朋友坐在一棵桃树下的小板凳上,风吹过,花枝摇曳,清香弥漫,几声清脆的鸟鸣从花间传来。

  吴晓波看得有些恍惚,“美的有点不真实”。

  年届不惑的吴晓波,十多年前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白领。作为一名从农村家庭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她对这份工作和城市生活十分满足。2009年,公公在一场事故中受伤,改变了吴晓波的人生轨迹。那年,她辞职回到阳山农村婆家,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离开工作、城市,未来似乎一片渺茫。迷茫、彷徨、思索……两年后,吴晓波决定承包桃园,做一个职业农民。娘家妈第一个反对:“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没见过又回来当农民的,你们要是缺钱,我给。”吴晓波的倔劲也来了:“谁说大学生不能当农民,我就当一个农民给你们看看。”

  当农民,可不是桃花下工作那样诗情画意,更多的是烈日下挥汗如雨的辛劳。5月,桃农要给满树桃子套袋,一棵树要套数十上百个纸袋,手臂、脖颈又酸又沉。6月到8月,酷暑时节,正是桃子的采摘季,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桃林密得一丝风都进不来,闷得让人喘不过气,“不到10分钟,浑身准湿透。”

  可是,订单排得紧,桃子又不耐放,吴晓波只能咬牙干下去。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到了晚上还要守着成堆的桃子装箱、发货,很少在凌晨一两点前睡觉。中午,采摘工人热得实在受不了要休息,吴晓波挎着篮子往桃园里冲,“工人都是上了年纪的农民,万一热坏就事大了,所以还得自己多吃苦。”

  “如果有机会,还愿意回城上班吗?”吴晓波回答得很干脆:“不会。”最苦最累的采摘季,她忙到夜深人静却很开心,“丰收啊,你不知道那种丰收的喜悦。现在大都电子支付了,过去付现金时,我腰里的皮包经常这么鼓。”吴晓波仰起头比划着,开心地哈哈大笑。

  吴晓波是阳山最早一批开网店销售水蜜桃的桃农,她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悄悄改变着阳山。“农村需要青年人,这样农村才能保持年轻。”吴晓波说。

  

  从曾经风沙漫天的西北来到山温水暖的江南,年轻的山西右玉姑娘郭芳一下子呆住了,“有种一见钟情的感觉。”

  郭芳自幼学画,一点儿大的小人儿,就让妈妈骑自行车带着满大街找绘画班。从幼儿园一直画到大学,国画、油画……她一路寻找着美、表现着美。

  2017年夏天,郭芳第一次到阳山写生。下了高速,穿过涵洞,眼前是一个满是浓绿桃园的农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我感觉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创作的冲动在心底萌发了。

  这第一次凝眸,给了郭芳为阳山创作第一幅作品的灵感。时任阳山镇党委书记吴立刚正思考如何提升阳山的美感,对大地艺术有着浓厚兴趣,他对郭芳说:“阳山需要年轻人,留下来吧。”

  相遇就是这么美好。2018年研究生毕业后,郭芳选择留在阳山。她的第一幅作品,就是那个涵洞,就是她心中那个桃花源。

  她把一个单调的涵洞变成了绝美的洞窟:青山、书院、悬崖上几枝怒放的桃花,绿水、桃林、一群白鹤翩跹其间,洞顶是一方蓝天、洞口是一股清泉、洞中是五彩的钟乳石……“穿过这个洞,前面别有洞天。”郭芳说,这是一个从梦幻走向真实的桃源体验。

  “是什么让你留下,是这里的美吗?”郭芳沉思了一会儿说,最初留下是被美吸引的感情力量,但现在则是为了心中的梦想。“画家的作品不仅为了获奖,还要融入生活,为农村增添更多美的元素,让农民的审美情趣一点点提高。”

  一条乡间小道,一侧是大片桃林,一侧是清澈小河,夜幕降临时,一公里长的小路闪着璀璨星光……2019年春天,郭芳创作的一条“桃花路”再次惊艳了周边城市和乡村,人们扶老携幼赶来,只为一睹这条铺满桃花的“网红路”。郭芳一直震撼于梵高的《星空》,思考着以怎样的方式为阳山的农民呈现。这条“桃花路”,星光虽靠发光材料,但注入了郭芳很多关于“星空”的艺术构想。

  每年,郭芳花大量时间在阳山农村奔波。她在冯巷村的粉墙黛瓦上绘出桃源的无边秀色,她将破旧的蘑菇房变成现代的工作室,她还要筹办生活美学的乡村讲堂,为阳山农民传授美、描绘美……

  “这个桃乡,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郭芳说。

  

  费频是个背包客,走过山山水水,有一天到了阳山,她决定不走了。

  在一个山坡上,费频夫妇开了一家民宿,起名“小筑沐野”:半山几间小筑,沐浴着原野的清风朗月,小院内外,桃花盛开。

  水泥地、白灰墙、木梁顶,费频的民宿透着农村房屋的朴素。特别之处是房间里没有电视机。“在这里住,就是要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费频笑着解释,白天可以到林子里走走、去果园里转转,晚上可以坐在院子里喝茶、聊天、看星星,时光就这样静悄悄流过。

  习惯了旅行的费频,在阳山一待就是多年,半是为了生意,半是为了这种工作生活交融的状态。在费频看来,阳山有城里人热望的好风景、好空气,还有最美的桃花、最甜的桃子,在这里开民宿,不愁没有客人。

  她的民宿吸引了不少城里的年轻人,他们来此聚会,还有人在这里举行订婚仪式、结婚典礼。当地农村女性有时会在小院的一座木房子里学习插花。费频说,开民宿,不仅要想着生意,也要想着乡村的公益。

  站在费频民宿的小院里,透过竹篱笆,抬眼就是不远处苍翠的安阳山,不免生出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感。费频说,开这样的民宿,其实是为了“回归”,让自己回到自然,也让更多城里人能够有机会回到乡下、回到故乡。

  “许多都市人的内心其实都有个田园梦,有的是对农村的好奇,有的是对故乡的追寻。” 费频微笑着说,许多人无法离开城市,但他们总要圆一圆田园梦,哪怕只是一次、只有几天,生活也会因此变得丰富、圆满。

  在阳山的几天里,我行走在万亩桃花林中,“桃花源”三个字总在心头萦绕。如今,有桃花处,便常被人呼为“桃花源”:有的是千树桃李藏于深山,堪称“世外”;有的是一片桃花开在公园,纯为景观;有的是百亩千亩桃园绵延,重在生产……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桃源?

  它是美、是宁静,但它不是遗世独立。桃源不远,它不能没了人间烟火,而应是你一不留神就会身处其中的生活。

  我似乎从这些阳山女子的人生中读懂了桃源的内涵,它是一种面对喧嚣沉静下来的心境,是一种心有所依的平淡生活。

  此心安处,便是桃源。(申琳)

(责编: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