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搭一条直抵心灵的文化“盲道”

发布时间:2023-05-25 09:47:00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徐嘉伟

  “请大家找到位置后坐好,我们马上开始今天的放映,今天我们给大家讲述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5月16日,又是一个星期二,40多位视障人士上午9时准时来到中国盲文图书馆口述影像馆,欣赏属于他们的“每周光影盛宴”。

  数据显示,中国有视障群体1700多万人,差不多每80人中就有1位视障人士。他们由于视力受损或失明,无法像常人一样感受银幕上的焕彩光影,也正因此,他们对于“观影”有着更加热切的渴望。如何帮助视障群体“看到”电影并“看懂”电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在努力——

  “这就是我们愿意做的事”

  2011年,随着中国盲文图书馆新馆一同开放的,还有位于图书馆5层的口述影像馆。自此,除特殊情况外,每周二上午的口述电影就成了一项固定活动。

  “每一场放映信息我们都会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与服务号、馆内展板等方式进行预告。”中国盲文图书馆口述影像小组讲解员武慧敏向记者介绍,观众们都是自发前来,有时还会接待团体预约。

  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口述影像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那时中国盲文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就已经开始在互联网上通过聊天室为视障朋友讲电影。

  在相近的时间点,另一个为视障朋友讲述电影的“影院”也在慢慢萌芽。

  “2004年的一天,一位盲人朋友来家里做客,家里电视机正在播放电影《终结者》,我的丈夫王伟力把这部电影讲给他听了以后,他非常开心,表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谈起为视障群体讲述电影的缘起,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理事长、心目影院创办人郑晓洁向记者介绍,正是这次无意之中的尝试,让她和丈夫看到了视障人士对电影的需求和渴望。

  第二年,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79号一个四合院内,专注于为视障群体讲述电影的心目影院正式对外开放。20平方米的小屋,一台液晶电视机和一台DVD机,数十把座椅,这就是心目影院最初的配置。虽然简陋,却被视障观众比作“天堂”。

  从2004年家里的客厅,到2005年的四合院小屋,再到2018年开始进驻保利影院天安门店9号厅,心目影院一直坚持进行每周六上午的现场讲述,从未间断。回顾多年来的经历,郑晓洁感慨万千:“没想到自己和团队能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一路走到现在,如果真要说一个原因——这就是我们愿意做的事。”

  2017年底,中国传媒大学的师生们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发挥传媒专业优势,为视障朋友做点事。几位志同道合的教师志愿者汇聚在一起,讨论商定以电影作为载体,为视障群体搭一条“直抵心灵的文化‘盲道’”。

  于是,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东方嘉影电视院线传媒股份公司共同推出了“光明影院”项目。依托相关版权资源,在电影原片对白与音响的间隙插入对电影画面的讲述,如今“光明影院”团队已为视障群体制作完成500多部能“听”懂的无障碍电影以及《老酒馆》《大山的女儿》两部电视剧。

  “现实生活中的盲道方便了视障群体的出行,精神世界里的文化‘盲道’则是视障群体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光明影院”制作组志愿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蔡雨说,“无障碍电影能够让视障群体与明眼人同等观看视听产品,实现视障群体在文化权利上的平等、参与、共享。”

  “最终录制的讲述稿长达2万8千多字”

  “讲述电影需要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解读电影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对视障群体的了解。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写好一部电影的口述脚本。”武慧敏介绍,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口述影像讲解员一般需要7至15天来准备一部影片的讲解,包括选片、查资料、写脚本、修改脚本、试讲等多个步骤。

  “那一场讲的是《嫌疑人X的现身》,写完脚本后先对着自己的同事和几位视障朋友试讲,他们能‘听懂’后才正式面对观众。”谈起第一次为视障群体讲述电影,武慧敏记忆犹新,“当天来了四五十位观众,其中还有一位之前看过这部影片的老先生,他表示通过这场口述,自己终于‘看’懂了,心情很激动。”

  “我帮他‘看’懂了一部电影,而他给我建立了初入职场的信心。”这种互相的情感交流让武慧敏感到十分珍贵。

  “光明影院”宣传组志愿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怡滢同样清楚地记得自己制作的第一部无障碍电影。2019年4月,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光明影院”第一次进影院,更是第一次走进电影节展。从开始制作到最终放映,她准备了近2个月时间。

  “走进北京国际电影节,对‘光明影院’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当时制作的是喜剧片《西虹市首富》,最终录制的讲述稿长达2万8千多字。”李怡滢回忆道,“当看到每一位视障观众都随着剧情起伏笑个不停,在影片结束后不断有观众说‘谢谢’时,自己瞬间就‘泪目’了,感觉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在心目影院,讲述电影前的准备工作被志愿者们称为“备课”。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执行主任曾鑫表示,为了将电影讲好,心目影院的志愿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且因放映影片大多为院线同步影片,所以在遇到片长较长、剧情较为复杂的电影时,志愿者们甚至需要自己到电影院“刷”四五遍电影,才能吃透片中细节。

  “对视障群体来说,他们的声音世界与视觉世界缺乏对应与链接。”郑晓洁认为,讲述电影时尤其要注意用视障群体在生活中有所感知的事物来类比讲解:“比如在描述一个手提包时,我们的志愿者会说‘像枕头一样大的包’;在描述直升机时则会用‘一个汤勺形状的机身,上面顶着一个电风扇’来形容……”

  “促进电影助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五一”档热门影片《长空之王》首映时,组织了一场无障碍公益专场,心目影院首席电影讲述人王伟力受邀为视障观众进行专场讲解。

  放映前,王伟力向观众详细介绍了影片里出现的各种飞机和相关专业术语,以便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构建起心理视觉画面。2个多小时的电影结束后,观众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致敬电影,也致敬王伟力的精彩讲述。

  “视障观众被邀请参与到一部电影的首映礼中,这对他们的文化共享权利有着特殊意义。”王伟力说。观影结束后,观众们都很兴奋,尤其是当电影主创团队表示要参与到讲述电影的队伍中时,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除了每周六上午的固定场次和相关活动场次之外,形成于疫情期间的线上观影活动也得以延续。每周六晚7点半,心目影院团队都会通过企业微信平台为全国各地的视障人士带来丰富的电影内容。

  截至目前,心目影院已为视障群体现场讲述超1135场电影,累计服务视障观众5万余人次。稳定放映的背后,是庞大的讲解员队伍的支撑。据了解,在红丹丹志愿者团队之外,心目影院还有4个固定志愿讲解团队,他们分别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主持人志愿团队、拜耳志愿者协会、星巴克(北京)志愿团队以及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运行中心志愿团队,参与讲述的志愿者总数超过200人。

  “在每周二上午组织放映口述电影的同时,中国盲文图书馆还与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合作,分享口述电影相关经验以及无障碍电影作品,将口述电影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武慧敏介绍。目前,中国盲文图书馆还在组织录制播客节目,期望通过更多符合视障群体媒介使用习惯的内容形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光明影院”同样也在努力拓展无障碍产品的内容形式。“在《老酒馆》《大山的女儿》的无障碍版本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电视剧也深受视障朋友的欢迎,所以今年我们也正在推进新的无障碍电视剧制作。”“光明影院”教师志愿者赵希婧说。

  经过5年多的探索,“光明影院”现已形成进盲协、进影院、进盲校、进图书馆以及进社区的放映合作“5进模式”,努力打通视障群体观影的“最后一公里”。

  几年来,“光明影院”已经走进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覆盖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对国务院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点对点覆盖,上线全国有线电视专区,覆盖超2亿户家庭。

  目前,中国传媒大学依托“光明影院”项目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公益情怀教育与新闻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未来,根植于校园的“光明影院”团队将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坚持每年制作100部以上的无障碍影片,倡导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加入“光明行动”的行列,并依托传媒专业背景推动无障碍电影统一标准的建立,促进电影助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责编: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