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在美丽田园中 做热“美丽经济”

发布时间:2023-06-09 09:42:00来源: 中国旅游报

  本报见习记者 杨丽敏

  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巧夺天工的非遗技艺、原汁原味的沉浸式演出、秀美如画的田园风光……夏季来临,乡村成为不少游客避暑纳凉、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自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各项任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立足实际 科学推进

  文化和旅游部加大推动落实力度,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地方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出台相关政策,同时联合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通知,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全国各地多措并举,科学有序推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浙江省杭州市成立“文旅促共富合作联盟”,实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6+X”计划,推出引进投资、引进项目、引进业态、引进产品、引进客源、引进运营6项服务,积极促成文旅企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深度合作,形成共赢的发展局面。“目前,全市乡村已引进文化和旅游投资198.83亿元、项目175个、产品200余个、运营团队56个。”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楼倻捷介绍。

  福建省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产业发展处处长高征介绍,福州市依托“金服云”平台,持续加大对乡村文旅产业的金融支持,推出特色化、差异化信贷产品,助力乡村文旅经济发展。如永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推出用于满足乡村民宿装修、改造及日常经营资金需求的“民宿贷”。

  广泛参与 共促振兴

  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还积极发动文旅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计划,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诗和远方”动人乐章。

  2022年7月,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下,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遴选聘任适配乡村发展的人才。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乡创赋能中心秘书长洪涛介绍,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是推动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人才保障,旨在引导有情怀有创意的文化工作者、产业带头人、设计师深入乡村,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推动乡村实现整体性创新发展。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进乡村、爱上乡村、留在乡村,与乡亲们一道奔向共同富裕。”杭州向上文旅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黄彬彬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因社会实践与乡村结缘,毕业后专职从事乡村振兴工作。从内蒙古到云贵川,毕业后1年内,她深入20余个乡村调研。如今,黄彬彬组建了一支青年乡创团队,帮助浙江湖州窑里村打造文旅品牌。“我们将探索实践乡村空间营造、文化营造、关系营造和产品营造的共生机制,为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近年来,我们探索实施‘政府+公司+项目+村民’模式,促进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有机结合,吸纳村民就业,并引导他们通过流转土地、合作分红、联合经营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经营。”重庆美心红酒小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红酒小镇打造了集休闲观光、乡村民宿等业态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索道环线公园、“乡村振兴之眼”摩天轮等文旅项目正逐步落地。

  数字赋能 创新发展

  推出数字地图、开展短视频培训、发力线上营销……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积极推动数字赋能乡村文旅,通过跨界融合,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传播展现民风民俗、田园风光的数字文旅产品,带动乡村文化传播、旅游品牌塑造,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我们与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合作,开发推出手游《梦幻新诛仙》,将景区的历史人文景观进行数字化还原。游戏中,玩家们穿行在依山傍水、建筑鳞次栉比的苗寨里,可以直观认识了解苗族建筑文化和习俗,感受苗寨的别样风情。手游的线下引流效果良好。”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入探索数字文旅新业态,赋能乡村振兴。

  2022年,抖音集团与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合作开展了“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打造乡村文旅推广新亮点。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对外合作总经理汪一汀介绍,今年他们继续开展“山里DOU是好风光”等公益项目,挖掘乡村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新体验,促进乡村文旅消费。同时,重点面向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为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提供免费培训;支持建设100个美好乡村打卡点,打造差异化乡村旅游产品线路。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等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下一步,将加强试点经验的宣传推广,讲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

(责编: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