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留存瑰宝 为民族续写华章
为人类留存瑰宝 为民族续写华章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精彩纷呈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遗产日”前后,全国各地尤其是56项世界遗产所在地纷纷开展遗产保护、宣传、惠民等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以实际行动为人类留存瑰宝,为中华民族续写华章,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广大游客领略自然之美、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体验生活之美。
展示文化底蕴 点亮文明之美
我国拥有56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文化遗产38项,这些灿烂的文化瑰宝,犹如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宝石,不仅点亮了中华文明之美,更扮靓了人类文明。“遗产日”前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展了一系列精彩活动,展示遗产魅力、传递保护理念。
6月10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沿线十余个省份纷纷开展各类“遗产日”活动,引导大众走近长城。6月10日,河北金山岭长城面向游客推出优惠措施,同时积极开展长城历史、长城保护相关宣传,让游客在感受金山岭长城壮美的同时,感受民族文脉、提高保护意识。
重庆大足石刻于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遗产日”当天,大足石刻研究院举行“赓续历史文脉铸就文化辉煌”主题活动。在《大足石刻》数字观影活动中,大众通过观看球幕电影,体验全新数字游览项目。
大足石刻研究院党委书记谢晓鹏表示,要深入挖掘大足石刻所蕴含的慈、善、孝、义、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足石刻走下崖壁,走进博物馆,走向云端,走入大众视野,以历史文化滋养人民群众。
位于安徽黄山黟县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于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6月9日,一场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在西递景区举行。民俗展演、非遗展销、古建保护等精彩活动引来大批市民游客。
黟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陈晓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模式,支持黟县非遗研学与传播基地的建设。”
传递自然之美 描绘共生画卷
从黄山到武夷山,从三江并流到可可西里,从中国南方喀斯特到中国丹霞……这些世界遗产展现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力,更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新疆天山于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6月10日,阿克苏地区举办“遗产日”活动,其间,“爱祖国·游家乡,我带亲戚看历史”自驾游发车仪式等活动举办,吸引大众关注天山、保护天山。
阿克苏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骆娟表示:“当前,我们正高质量打造天山托木尔景区,保护利用好克孜尔千佛洞、苏巴什故城、克孜尔尕哈烽燧等文化遗产。下一步,地区将进一步探索符合本地特色世界遗产保护利用之路,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和世界遗产精品旅游线路。”
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2014年分两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万峰林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6月10日,黔西南“遗产日”活动在万峰林景区举办,推出徒步登山、山地骑行等活动,引导大众了解喀斯特地貌独特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
“喀斯特地貌独特的生态资源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布依族文化,实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共生。”万峰林景区总经理马灿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围绕喀斯特峰林田园、民俗村寨、农耕体验、徒步探险、科普研学等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传承和保护当地文化。”
呈现精彩非遗 丰富旅游体验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共认定了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国共有43个项目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遗产日”前后,各地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活动,引导大众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非遗。
“遗产日”前夕,江苏南京、山东泰安、山西洪洞、云南丽江古城区、内蒙古赤峰、宁夏银川等地联合同程旅行上线“‘数’说中华传承非遗”专题活动,以流量赋能非遗传播,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同程旅行政府合作部总经理曹帅介绍,平台已经上线了近2000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产品,与国内多个旅游目的地展开了深入合作。
6月10日,内蒙古启动了“遗产日”非遗系列活动,其中,在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举办的非遗集市活动格外引人注目。作为当地热门景点,塞上老街的人气与非遗的厚重碰撞出了火花。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示让游客连连称赞。游客张佳说:“到内蒙古游玩,看到了这么多传统手艺人,看到他们的现场表演,他们的技艺很古老,希望能了解更多。”
“遗产日”当天,辽宁盘锦的广厦艺术街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非遗点“靓”夜经济活动。活动现场,武氏女工、锡伯族刺绣、施氏套色剪纸等非遗项目纷纷亮相。“非常高兴能参加‘遗产日’活动。”武氏女工传承人武瑞娜说,“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让非遗与市民游客近距离接触,让游客了解非遗、走近非遗、感受非遗、传承非遗。”
(本报采访组成员:任英文 陈潜 朱文文 王思超 何瀚章 伊日桂 周凤文 李志刚 执笔:李志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