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传苗绣 凤凰竹山展新颜
近日,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召开,总结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和经验。“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湘西,立足资源禀赋,走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之路,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湘西样本。
碧波荡漾,绿水环绕。距离凤凰古城31公里的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三面环水,是一个苗族聚居村。竹山村建寨约有800多年的历史,特色民居保存完好,是湘西最著名的“半坡部落”原始堡寨。
细雨蒙蒙中的竹山村,如诗如画,一步一景。田地上,村民吴国安赶着耕牛犁田劳作,再现传统农耕的场景;石板路旁,一位笑容淳朴的苗族大姐向游客热情打招呼,她用簸箕“簸”着稻谷,展现生产技艺;屋舍前,83岁的吴信胖熟练地打着草鞋,展示非遗编织技艺。
竹山村曾是深度贫困村,2019年以来,竹山村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同富裕”的思路,推进竹山乡村游开发,鼓励村民参与旅游业,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凤凰旅投集团公司立足当地山水和民俗,开发了《爱在竹山》沉浸式体验景区、苗岭无边界温泉泳池、竹山乡居民宿等特色休闲度假产品。竹山村的农村传统建筑、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民间习俗等资源实现了活化利用。
在村庄里,游客可以体验打糍粑、磨豆浆、织布等苗家的日常生活,品尝湘西小吃,穿上艳丽的苗族服饰旅拍。村民日常生活被“包装”成旅游场景,竹山村的村民则成为沉浸式体验中的“演员”。吴信胖在家门口编织,“每月能拿到两千块的工资”。许多像吴信胖一样的村民都有了固定工资收入,还能在家门口售卖手工艺品。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凤凰竹山展新颜。”凤凰旅投集团公司董事长张顺心介绍,竹山村的村民在景区上班,“打工不出村,致富在家门。”
2022年,竹山村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1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820元增长到2022年的1.98万元。近几年,竹山村还陆续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全国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石榴花开,苗歌悠扬,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民族风情浓郁。
2014年,时任村支书的石顺莲,带头成立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让苗绣技艺在村里重新发扬光大。
非遗苗绣,巧夺天工。通过 “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的实施,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促进了苗绣的活态传承发展。绣娘们高兴地说:“绣着花,带着娃,养活自己又养家。”
2016年,十八洞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至8313元,全省第一批退出贫困村行列。2022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跃升至2.35万元。
十八洞村通过布置精准扶贫展览、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开设红色党课等方式讲述脱贫故事,以红色文化绘就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宏伟画卷。
精准扶贫展览馆内记录着村民的心声:“做梦也想不到十八洞村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旅游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现在十八洞村环境越来越美,希望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摆摊的生意越来越好。”
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夜幕下,一场沉浸式体验演出《德夯幻境》在依山傍水的德夯苗寨上演。
德夯是苗语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大峡谷”,德夯大峡谷位于湖南省西部,峡谷内的德夯苗寨是集苗族原生文化、峡谷自然风光于一体的风情景区,包括玉泉溪峡谷、流沙瀑布、盘古峰等秀美景点。以天然山水为舞台,沉浸式体验节目《德夯幻境》营造了灯火阑珊的梦幻境界。
昔日,作家沈从文在笔尖道尽湘西的神秘与美丽。如今,沈从文化身展卷人,引领观众亲临一场5D苗境喜宴,穿越时空,感受湘西儿女的革命壮志与忠贞爱情。
艺术点亮振兴之路,文旅带动乡村经济。德夯苗寨从一个贫困村逐渐变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评为乡村旅游示范村。
湘西州拥有2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8个中国传统村落、4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花垣县十八洞村、凤凰县竹山村、吉首市隘口村、龙山县八面山……一大批特色乡村旅游景点让游客走进乡村美景,流连忘返。2022年,全州古城古镇古村景区接待游客145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0亿元。
近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部署了推动乡村非遗传承发展、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文旅科技深度融合等15项具体举措,将进一步助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湘西州委书记虢正贵表示,我们将认真贯彻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精神,学习全国各地经验,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中努力打造“湘西样本”,让首倡地这面旗帜始终高高飘扬。(本报记者 张 影)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