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魂 端午韵 文化绵延越千年——湖南汨罗传承端午民俗的探索与实践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做香囊、插艾草……人们以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共度这一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着多种传说,其中,“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是重要内容。今年恰逢屈原逝世2300周年,一系列展现屈原精神、浓缩地域风情的活动火热开展,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寻觅新路。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活动,感受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寻常生活,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记者观察】
端午节前后,被誉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诗歌原乡”的汨罗,吸引了众多目光。
6月20日晚,2023年湖南国际文化旅游节暨纪念屈原逝世2300周年系列活动在湖南省汨罗市拉开帷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暨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水祭”大典、屈原精神及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先后举办。
传承千年的端午民俗,与现代科技、创意相融合,以更加丰富的方式走进百姓生活。
湘楚大地 文脉悠悠流淌
1968年,16岁的长沙知青韩少功在汨罗江边插队落户。一次参与湖区灭螺围垦,夜宿一间破旧老屋,后来才知道那就是屈子祠。
50多年倏忽而逝。回忆起这段往事,韩少功感慨:“屈子祠涅槃再生,屈子文化园迎八方来客、续楚风文脉,将爱国忧民、高洁守志、求索创新的屈子品格,重新注入中华文明之魂。”
6月20日晚,汨罗江畔,《九歌》音乐剧震撼首演。“哀郢、惜往日、思美人、九歌”四幕层层递进,带领观众跨越2300年,梦回屈原的上下求索、忠贞不屈。
6月21日,屈子文化园举行“水祭”大典,在忆屈原、祭屈原、诵屈原3个篇章中,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碰撞融合。
首次和观众见面的,还有历时4年打磨的楚辞艺术多媒体沉浸式体验馆——“天问之歌”,全新的视听表达,为观众呈现湘楚文化的浪漫、瑰丽。
停舟细问灵均迹,更有清流是汨罗。近年来,为传承屈原爱国为民、上下求索的精神,汨罗以文化活动、文化讲坛、文化园区等为承载,深挖“屈子、端午、龙舟、诗歌”文化品牌价值,先后建成一系列地标性建筑、成立多个研究机构,连续11年举办龙舟节,并举办系列文学活动,力求让更多群众了解真实的屈原,让屈原及楚文化历久弥新。
汨罗江畔 追寻生生不息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这是屈原的浪漫;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屈原的清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的执着……”6月21日,“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开幕式上,汨罗孩子们吟咏怀屈子,朗朗童声浸润心田。
回眸史海,2300年前,屈原在汨罗江畔行吟求索、叩问天地。他“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开辟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先河。他忍而不舍、峻洁好修的精神,成为穿越时空的巨大力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1921年,17岁的汨罗少年任弼时赴俄留学前夕收到父亲家书。他通宵未眠,泪如雨下,写下回信:“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自此,正式开启革命道路,一往无前,成为党和人民的“骆驼”。
1949年,毛泽东在赴苏联访问的火车上,与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谈到屈原时说:“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因为这缘故,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追随先贤足迹,这些年,汨罗以“教育+”培育活态传承力量,多维赋能屈原文化普及推广。为深化“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工作,当地编纂了《汨罗市乡土习俗与文化》《汨罗非遗校园读本》等校本教材,在全市中小学校建立了10多个非遗传承特色学校,推动屈原文化走向生活化、大众化。
长乐初级中学将“高跷”纳入常规体育课程,正则学校、罗城学校及各民办艺术培训机构开设了划龙舟、做香囊、包粽子等非遗社团。当地还鼓励非遗名师带徒授艺,面向社会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年轻人参与,广泛培养非遗传承“接班人”,非遗“老中青传帮带”传承体系日益完善。
《九歌》音乐剧总制作人兼屈原扮演者唐佳虎,出身汨罗梨园世家,从小听着屈原的故事长大。在演艺界闯出一片天地后,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家乡汨罗、了解屈原文化,他完成了《九歌》音乐剧的创作。
台上,10岁的谭依晨领唱《橘灯漫天》;台下,她将《橘颂》倒背如流。在她身上,爱国情怀、千古文韵世代传衍。
“文化+产业” 民俗熠熠重光
2300年前,屈原怀忧国忧民之心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闻讯后争相划船捞救,往水里扔粽子引开鱼虾……如今,龙舟竞渡、吃粽子、插艾叶菖蒲、点雄黄等端午习俗已在汨罗江畔流传千年,并与现代科技、创意相融合,成为特色产业。
在当地食品企业展厅里,融合“古风”“复古国潮”的端午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绘有古典山水图的手挽袋内装有粽子,吃完粽子,手挽袋还可以日常使用,成为优美的国风配饰;隐藏着汨罗端午习俗的“盲盒”深受青睐,顾客纷纷购买、亲手“揭秘”;由牛角粽、端午故事图册、川山毛笔、艾草香囊等组成的“端午故事会”礼盒备受热捧,顾客感慨“把汨罗文化带回了家”。
划龙舟,是端午节最热闹的“标配”。在龙舟故里汨罗,造龙舟往往是整个村族的大事。许桂生的家族世代制造龙舟,传到他已是第五代了。
今年65岁的许桂生,在传承传统制造技艺的基础上敏锐捕捉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北方群众爱上了划龙舟。看到新疆父老们划的旱地龙舟了吗?就是我们研发的。”许桂生说。从今年农历四月开始,龙舟订单不断增加,工人加班加点赶制,很快卖出200多条,完全超出了预期。如今,汨罗有20余家龙舟制造企业,产品远销海内外。
汨罗姑娘戴芸伊曾在法国留学5年。在法国很多人都喜欢喷香水,但她总会想起奶奶做的香囊。
“屈原行吟楚地,以香草喻君子,佩香披草,行廉志洁,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逝世后,汨罗人以香囊承屈原之志。何不让这种幽香飘得更远?”她暗下决心。回国后,她便以《楚辞》诗句中的兰、荷、桂、辛夷、橘、芭蕉等为原料创作楚辞香囊,传递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求索精神、清廉精神。
通过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路径,汨罗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着力培育特色文旅产品。千年非遗,已成为汨罗亮丽的文化名片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让古老的美好走进蓬勃的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禹爱华 龙军 赵嘉伟 光明日报通讯员 胥扬)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禹爱华、龙军、赵嘉伟、李晓、张锐、万玛加、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胥扬、丰瑶)
《光明日报》(2023年06月26日 07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