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家庭式托育能否解决育儿难题
幼儿托育问题牵动着万千家庭的心。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左右,托育服务需求旺盛,但是供给却缺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托育点作为一种规模较小、灵活性较高、适配性较强的婴幼儿托育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今年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规范“家庭托育点”建设,意味着家庭托育向着合法合规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未来,家庭托育是否可以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缓解家长和园区的压力?目前开展情况如何?老师、家长对此有何看法?带着这样的问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一边带娃,一边找房,折腾了一个多月,看了二十多套房子,跟无数中介、物业、房东讲述她们开办家庭托育点的规划,创业合伙人李雪晴和张璐终于遇到一名愿意支持她们的房东,找到了心仪的房子。
“特别幸运能遇上这套房子,我也终于可以不用哄娃睡觉后卡着喂奶的时间点出门看房了。”李雪晴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
2023年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试行办法),这让李雪晴和张璐两位全职妈妈决定一起创办一家家庭托育园。
宝妈创业,带娃中实现个人价值
7月伊始,李雪晴的儿子刚满1岁4个月,张璐的女儿过完5岁生日,刚上幼儿园,两人合伙加盟创办的托育点正处于紧张筹备阶段。“希望能在今年9月开学前顺利试运营”,向记者介绍园区的基本情况时,张璐对于自己的选址尤其满意。
“我们最终选在一个民用住宅小区的一层,带一个小院,院子方方正正,阳光特别好,到时候孩子们可以在院子里玩。”张璐介绍,她们在找房子时特别留意了试行办法的要求,在正式文件出台以前尽量做到完备。
张璐从小就有开幼儿园的梦想,所以这一次创业,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理想。
张璐曾是一名全职妈妈。女儿出生之后,她放弃了医疗行业市场营销的工作,在家专心带孩子。作为合伙人兼张璐十年好友的李雪晴同样选择在孩子出生之后暂时搁置事业,自己带娃。
“我以前是一个工作狂,就是为了有能力自己带孩子,希望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谈起选择做全职妈妈的原因,李雪晴觉得父母自己带孩子能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然而,事业心特别强的全职妈妈们在专心带娃的过程中,也会经常怀疑自己。
“孩子是一天一天长大的,除了一开始的几个月,孩子的变化会很慢,所以全职妈妈很难从育儿中获得满足感。”李雪晴觉得,人需要来自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感,家庭托育行业能解决许多妈妈的实际需求,缓解育儿焦虑,她们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为我曾经也是全职妈妈,所以特别清楚带娃有多难。幸运的是我有能力和有机会自己带孩子,但还有很多家长没有办法在工作和带娃之间兼顾。”张璐说。
李雪晴从事托育行业之前便创立过养娃社群,发现许多父母有互助育儿的诉求。
“小而美”的家庭托育有互助育儿的元素在,同时也在市场的需求下往更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李雪晴认为,任何个人和家庭都没有办法承担养育这么小的孩子可能存在的风险和责任,再加上一般需要考虑托育或者帮忙托育的家庭不足以在一线城市有足够的空余房屋用于托育,所以能完全实现在家长们自家进行互助式托育的可能性很低,这也是她们选择加盟已有品牌的原因。
选择加盟同一品牌的宝妈孟禹含进入这个行业更早。2021年10月,她在北京朝阳区开了一家店,创业的初衷是为了自己家二宝能有地方托育。
“大宝两岁的时候我把他送到了一家大托育机构,后来发现大机构是30多个孩子在一起,人一多孩子就容易生病。”因为之前一直从事教育行业,孟禹含索性自己开起了“小而美”的家庭托育园。
记者来到孟禹含的托育园时,十几个孩子正围坐在大厅中间吃午饭,几名老师坐在旁边悉心照料。大厅有一扇巨大的落地窗,窗边养着一些小绿植,旁边的小动物区还养着乌龟和小鸡,摆放着的玩具是孩子们用意大利面等食材涂色制作而成,整体装修既温馨又生机勃勃。
家长需要,实现家庭事业教育需求均衡
在某托育中心负责招生工作的杜老师是一位不到一岁孩子的妈妈。因为家里老人身体不好,无法长期帮忙带孩子,她选择把孩子送到所在公司的一家家庭式托育点。
“在园里,孩子中午一点多就已经午休,但在家里可能两点半三点才睡,很不规律。孩子在家里比较随性,没有办法形成科学的喂养规律。”杜老师介绍,在托育点,孩子能在各个方面接受更加专业的喂养。
与老一辈育儿观念不一致也是很多人将孩子送到托育点的原因之一。杜老师说,现在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和父母那一辈完全不同,老一辈很难理解现在的爸爸妈妈没办法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
家庭式托育点更方便的地方在于家长甚至可以不出小区,下个楼就把孩子送去,既不耽误上班,也不用在早晚高峰的时间将孩子送到大托育机构。
孟禹含介绍,在自己这里托育的孩子基本住在本小区和周边小区,有时候带孩子们下楼玩碰到小区其他有需求的家长,就能顺便招到孩子入托。
杜老师带记者来到的家庭托育点位于华清嘉园小区内,毗邻高校和多所高新技术企业。住在这里的家长们,除了方便接送带娃,也特别重视早教和社交环境。
“选择托育点的时候,我更关注师资力量。”在附近高校工作的张老师选择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都送到托育点。
在记者探访的几所家庭式托育点里,一般有十多个孩子,5名左右的老师,师资比例在1∶2~1∶3,每个老师有不同的技能和证书。每周贴在墙上的课表都不一样,会根据师资、天气、孩子年龄等情况安排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让孩子一边玩一边锻炼各种能力。
“我们有早期启蒙的主题活动,有语言类、艺术类、STEM类等课程,还会根据孩子们观察到的东西做专门的课程设计。”杜老师介绍。
作为家庭托育园的园长和两个孩子的妈妈,孟禹含觉得0~3岁的早期教育十分重要。
“我们家老大送托后改变很大,后来我有了老二,就想着自己也开一家托育点。”孟禹含说,一些刚来托育点的孩子显得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后来托育了大概一个月左右,就跟小朋友们逐渐熟络起来。
喜忧参半,未来发展还需更多空间
在宝妈们的创业过程中,新政策新信号的发布,让她们喜忧参半。
今年3月15日发布的试行办法中提到,家庭托育点是指利用住宅,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托育服务的场所,且收托人数不应超过5人。
张璐认为,试行办法的出台意味着政府对于家庭式托育的支持,而在选址过程中与社区、小区物业打交道时,大部分人也都很积极,有的还会给予相关建议,这让张璐对于家庭式托育未来的发展十分有底气和信心。
虽然整体较为乐观,但对于办法中提到的一些具体要求,宝妈们仍然有些担心。
试行办法中对于家庭托育点营业场所、人员资质、争议解决、监管办法等进行了规定,要求收托人数不应超过5人,每一名照护人员最多看护3名婴幼儿,婴幼儿人均建筑面积不应小于9平方米。大部分条件对于托育点并不难满足,但收托人数不应超过5人这一条让几乎所有宝妈都觉得“不可能做到”。
杜老师算了一笔账,在她们位于海淀区五道口的一家店,如果只能招5个孩子,一个孩子大概每个月能收6000元,一共是3万元,而一套三室一厅住宅的租金为2万元,另外至少需要请两个老师和一个餐食老师,加上买菜和日用品消耗的成本,即使不算装修等前期费用,一个月的固定支出为4万元,每个月会亏损1万元。
张璐表示,如果严格限制人数,可能对从业者和家长、孩子都有弊端。一方面,从业者只能选择更简陋的房屋设施和更低成本的师资,另一方面,如果托育点经营不下去,孩子会面临无处托育的不稳定情况,甚至可能对家长造成经济损失和其他风险。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家庭式托育点的托育人数在10~15名左右,同时有5名老师负责,托育点的面积为一百多到两百多平方米,在人均师资和面积上都能达到要求,而托育人数在十多个孩子时能有较好盈利。
对于收托人数不超过5人的规定,很多宝妈希望可以不进行“一刀切”,而是根据托育点的面积、楼层、户型、师资力量、配套设施等灵活调整。例如选址在住宅一层带独立院子,或是独栋别墅的托育点,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逃生通道更加通畅,有能力为更多孩子提供托育。同时,设置不同的条件对应不同的人数要求,也能倒逼托育点改造升级,给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托育服务。
“如果最终落实严格按照5人的规定,我们可能不得不取消所有的家庭式托育点了,将来就只开在综合体一类的场所。”杜老师说。
除了人数的难题,住宅如何合法合规经营,也是面临的一大难题。
试行办法中指出,举办家庭托育点,应符合地方政府关于住宅登记为经营场所的有关规定,并向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申请注册登记。登记名称中应注明“托育”字样,在业务范围(或经营范围)明确“家庭托育服务”。
而实际上,据记者了解,在北京以住宅性质办理家庭托育的营业执照目前尚缺乏具体细则,大部分家庭托育点目前采取的是挂靠在附近综合体内大店、挂靠其他同类企业、在商住两用房开办或者无证经营的方式。
“虽然发展家庭托育点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此次的试行办法对发展家庭托育模式的鼓励和保护,以及相应的政策扶持,将推动家庭托育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孟禹含说。(见习记者 蔡冷玥 全媒体记者 张明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