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黑龙江省同江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者李鼎仁:永远的非遗梦

发布时间:2023-08-01 10:01:00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7月30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鼎仁和往常一样早早地到了单位,根据工作日程,他参与非遗业务大讲堂、与部分传承人进行非遗建设座谈会、主持新媒体非遗栏目《面对面》策划会、制定8月份中心工作计划……

  从2006年开始,李鼎仁就全身心投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同江市非遗相关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李鼎仁说,千百年来形成的非遗,是历史进程的生动见证,更是推动社会和谐、城乡进步、百姓幸福的重要方式。把非遗融入生活,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同江市非遗普查起步于2007年。当时,李鼎仁从赫哲族文化开始,通过座谈研讨、普查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挖掘出美食塔拉哈、民歌嫁令阔、赫哲族民间故事等赫哲族非遗代表性项目百余项。

  之后,李鼎仁和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走进社区广场、大街小巷、乡镇村屯,进行拉网式调查。用时10年,他们发掘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400余项。

  走进同江市非遗中心档案馆,会发现每个非遗项目都设有专门的保护档案柜。“要完整地保护好非遗,更好地促进同江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李鼎仁说,黑龙江省建立了包括文字和实物在内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四级档案体系,每人一档、每项一档,加上非遗档案编码,极大地提高了非遗保护质量。

  与此同时,李鼎仁还拍摄了赫哲族“木雕技艺”“鱼骨工艺”及“王家康膏药技艺”“杨家米醋酿造技艺”等大量视频资料片,并主编出版《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萃》《中国·同江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等著作,填补了同江市没有非遗专著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李鼎仁积极争取,促使包括智能解说、历史长卷、鱼文化长廊等十大板块的国家民委专项非遗大数据保护平台落地同江,通过数字化虚拟讲解、数字化模拟场景再现、AR技术体验等方式,全新展示和传播同江市非遗的文化特色。

  赫哲族伊玛堪于201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入研究伊玛堪被纳入同江市的重要工作列表。李鼎仁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同江市街津口乡和八岔乡及饶河县、抚远县等地,拍摄相关传承人视频、整理传承人口述史、征集相关文献书籍,为伊玛堪的传承、保护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李鼎仁在实际工作中体认到,非遗保护重在传承人保护,保护非遗首先要重视传承人。于是,他在当地组织创建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人才智库,并制定出台了非遗传承人推荐评选办法、优秀传承人评选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营造出非遗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李鼎仁还致力于在当地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比如“非遗+旅游”鼓励传承人成立民间艺术团,常年开展驻景区等演出,以此向市民游客展现赫哲族的文化魅力;同时依托赫哲族非遗项目推出赫哲族传统饮食、手工制作技艺鱼皮画、赫哲族婚俗展演体验等上百种文创产品,让游客将同江文化带回家。

  在每4年一届的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上,李鼎仁组织非遗项目通过展演、比赛、体验等方式,分板块进行展示,让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欢聚同江、感悟非遗。来自江苏省南京市的游客王先生说,通过参观赫哲族乌日贡大会,发现同江的非遗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对了解同江和赫哲族文化有很大帮助。

  在非遗传承上,李鼎仁以非遗进基层、创建研学基地、创建传习所等方式,把非遗的声音传播到基层。在非遗进校园中,同江在街津口乡和八岔乡的学校及同江市职教中心等处建立非遗研学基地和传习所,截至目前,累计有1500余人参与学习,推动了非遗的有效传承。

  此外,李鼎仁还注重把非遗与乡村振兴相融合。自2018年起,他以集非遗直播、非遗展览、非遗展销、文创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非遗展示馆为基地,设立非遗就业工坊, 并在乡镇村屯建立分工坊,打造一村一坊、村村有坊的非遗工坊传承格局。据了解,王家康膏药、海珠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玛哈农民专业合作社等8家非遗就业工坊通过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直播带货等活动,帮助2000余人解决就业问题,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李鼎仁还在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 除了举办同江非遗文化节,编创民俗剧《赫哲婚礼》《口弦琴姑娘》及伊玛堪剧《英雄的赫哲》等十多部呈现非遗元素的文艺作品外,还组织非遗项目参加深圳文博会等国内外展会活动,提高同江非遗影响力。

  李鼎仁表示,非遗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活态传承。他运用新媒体直播运营平台,开设非遗《面对面》《赫哲语微课堂》等栏目,邀请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专家学者等,以访谈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讲解,为群众提供了解赫哲族语的平台。

  李鼎仁说,下一步,同江将在非遗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通过打造非遗节庆、非遗展览、非遗体验、非遗进景区等,让同江市的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责编: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