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让新时代非遗迸发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3-08-03 10:14:00来源: 中国文化报

  如今,非遗的保护传承越来越多样化,并融入现代生活,激发出新时代非遗的活力。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末,全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共有在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33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42个,位居世界第一。全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57762场、举办民俗活动13664次、举办展览18107场。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发展逐渐成为新潮流、新趋势。通过区块链、5G、AI等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元素和意义。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鹏认为,要深入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创新的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要借助现代科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生活相融合,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发展。”周鹏说。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秀梅认为,数字化时代,好的资源首先要“在库”,在数据库中被发现,才能与时代互联互通,形成“在线”的机会,从而与各种多媒体技术形成“在场”的感染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张秀梅提出,非遗数字化要充分应用智能化手段对传统医药进行改造,尝试将传统医药的非遗产品和服务形成技术叠加并走向产业化。为此,她以传统的芳香本草疗法为例,阐释创新传播模式:“通过元宇宙技术将芳香本草文化带给更多人,创造虚拟现实的中草药体验场景,增加受众参与式互动体验,提高中草药文化的传播效果,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为中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她认为,应加强传统医药等的数字化工作,打造出更多的高品质、高体验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数字化应用也出现在古乐器修复领域。对于古乐器的修复,一般来说要通过历史的文物、史籍资料和延续下来的一些手工技艺进行复原。北京乐器研究所研究员彭丽颖认为,要积极推动古乐器复原技术的创新,古乐器复原应当结合数字化及高科技手段进行,确保传承与创新同步,同时提高复原效果和效率。“我们会在保留传统制琴工艺的基础上,使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如数控机床的乐器制造、3D建模的方式。对音色进行复原的时候,还会使用AI技术。”彭丽颖说,中国古乐器音频和古谱的搜集工作目前较为紧迫,要加快其数字化建设进程,尽早完成中国古乐器声音频谱的版权认证工作。

  通过将古乐器复原与非遗技艺相结合,北京乐器研究所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并使之融入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中。“我们把‘燕京八绝’如金漆镶嵌、景泰蓝等技艺用在被复原的琴上,做到跨界融合。而乐器也变成了‘行走的展览品’和‘移动的非遗博物馆’,希望未来可以和更多传统技艺碰撞融合。”彭丽颖说。

  在传播上,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非遗的意义和价值,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彭丽颖表示,她们复原的古乐器筑与轧筝已经在广州乐器展和北京乐器展上亮相,上海古筝艺术周“吉炜筝乐团”就融合使用了筑与轧筝这两件乐器,在丰富筝乐团演奏效果的同时,弥补了筝类乐器低音不足的缺陷,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艺术中国主编许柏成以《万象中国》短视频中英文纪录片为例,强调在非遗国际传播上既要注重学术质量,又要通俗易懂。要在全球视野下讲述中国故事,精美的画面、丰富的场景,以及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都有助于提高国际观众的接受度。(本报记者 李荣坤)

(责编: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