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我在现场】湟鱼“产房”

发布时间:2023-08-08 09:34: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在现场】

  光明日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春剑

  “这么多鱼卵!”看着孵化盒里密密匝匝黄色小点,记者又惊又喜。

  “这是第四批……”在青海省刚察县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站长周卫国从培育槽中抽出一个孵化盒,给底部垫上海绵,小心翼翼放到孵化缸水面。

  “这是在沙柳河采集的湟鱼受精卵。湟鱼,又叫青海湖裸鲤。它们长得慢,十年才能长到一斤左右。”周卫国一边忙手里的活计,一边向记者解释。

  在另一个孵化缸前,有些鱼卵已经变成针尖大小的鱼苗,正轻盈地上下游动。周卫国把脸贴近孵化缸,“湟鱼,是青海湖‘水—鱼—鸟’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物种。过去,受气候变迁、过度捕捞的影响,它一度濒临灭绝。这些年,我们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帮助湟鱼种群恢复,至今已经累计投放鱼苗两亿多尾”。

  “两亿多尾?都是这么孵化的?”记者很好奇。

  “可别小看我们这湟鱼‘产房’——自然繁衍的湟鱼成活率只有2‰,人工孵化的成活率超过75%。明年6月下旬,这批鱼宝宝就能运回原河放流了!”周卫国的脸上成就感满满。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8日 01版)

(责编: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