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解码群众文化活动的“热度高峰”

发布时间:2023-08-10 09:53:00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近几年,现象级群众文化活动逐渐涌现,引发极大关注。部分地域性强的群众文化活动有了风靡全国的影响力,百万人在场体验,上千万人乃至超亿人次在线参与,当地居民喜爱,还有大批外地游客奔赴。这样的“热度高峰”是如何造就的?记者进行了采访。

  热忱是“第一桶金”

  今年,因为村BA爆火,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这座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县城出名了。纯粹、简单、很快乐,是置身其中的人们常有的评价。说到底,是朴素的热忱有足够的感染力。

  除了村BA,台江县还有许多颇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如苗族姊妹节这样一年一度的盛大民俗节日,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打出了“爱在空气里”的响亮口号,现场火爆。

  有着悠久历史的苗族姊妹节并非一开始就有这般盛况。从2021年开始,台江县政府开始探索新的活动模式,由政府主办逐渐转变为政府指导、协会主办、社会参与,活动中的斗牛、民俗歌舞展演、苗族婚礼习俗展示等项目委托第三方全面策划运作。老屯、施洞节区还举办了传统盛装拦门迎宾、苗族踩鼓歌舞表演、五彩姊妹饭制作、苗族情歌对唱等活动。除传统演艺外,当地还增加了超半程马拉松赛等活动。

  “我们的活动内容是从本县苗族群众的文化习俗中提取的,参与活动服务的也是本县人。大家释放的热情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台江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热忱造就了苗族姊妹节的开放性,也是当地民众为之自豪的“第一桶金”。每年一到活动举办期间,贵州省内外的游客、体育和摄影爱好者超20万人在台江感受着美好和浪漫,快意地舞着、唱着,让人流连忘返。

  把创新刻在基因里

  崇山峻岭,溪水淙淙,诗意盎然,浙江省丽水市曾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而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享有盛誉的是乡村春晚活动。

  “自1981年丽水市庆元县月山村诞生乡村春晚以来,丽水的乡村春晚一直红红火火,生机盎然,9个县市区几乎所有的乡镇村庄都在自办乡村春晚活动。”丽水市文化馆馆长季彤曦表示,无论走过多少个年头,民间自发而成的丽水村晚始终有着极高的参与度,全村男女老少齐登台,连家里的锅碗瓢盆、蔬菜、耕牛、老母鸡都可以作道具。

  2013年以来,在丽水文化部门的着力引导、培育和推广下,丽水村晚的规模和水平有大幅提升,还启动了乡村文化艺术骨干“四个100”人才培养工程,开展百名帮扶骨干、百名村晚导演、百名村晚主持、百名村晚民星等培训,进一步夯实基层文化人才基础。

  从去年开始,丽水村晚又有新升级。“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了文艺赋美工程,我们就以此为契机,创新推出了村晚梦剧场,让村晚变为全年随时可以举行的文化派对,特别注重文旅融合。”季彤曦介绍,丽水许多景区成为村晚的舞台,游客也踊跃参与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下一步,我们要不断探索,主要从制度构建、模式创新、数字赋能、阵地重塑等方面破解难题。”季彤曦向记者展示了丽水村晚出台的一系列建设规范。丽水村晚将进一步与乡村旅游结合,强化IP属性,并针对村晚服务监管难、资源共享难等痛点,推出相应的数字化应用。在“村晚梦剧场”线上版本,各村镇只需输入演出和需求,就可以很快组织一场活动,获取专业培训。

  举办了40多年的丽水村晚,就是凭借着这样刻入基因的创新意识,至今仍活力满满、备受欢迎。

  讲火候、重积淀

  搞了快40年的群众文化,湖南省文化馆副馆长周固坚统计了一下,办了1180多场活动。“有些活动规模也许不是很大,但影响力很大。有些活动政府下了很大力气,却没能实现预期效果。”多年来,周固坚一直是边实践边研究。眼光敏锐的他,策划和参与的不少活动,不仅当地群众喜爱,还走出湖南,在多地“开花”。

  2011年,湖南率先在全国推出原创广场舞,当年的学习人数就达到380多万。湖南省文化馆用了3个月,培养了1万多名文化志愿者教练员。他们深入城乡各处,下厂房,进学校,受到广泛好评,线上学习广场舞的人数达到了180多万。2012年,湖南又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创广场舞,用的音乐是湖南的民歌名曲,如《刘海砍樵》《浏阳河》等。紧接着,该馆又推出广场舞广播体操,“火”遍机关单位和学校,很快在山西、广西、天津得到复制。

  近两年,周固坚参与策划的“我为家乡代言”乡村文旅网红大赛又热了。第一届有300多人参加,网络点击量达1.9亿;第二届参与人数翻了3倍多,全网点击量达到5亿。“相当于全国有5亿人看到了我们湖南的美丽乡村。参与者和观看者主要是年轻人。”周固坚表示,乡村文旅网红大赛是点燃长沙旅游热的一根重要的“引线”。

  “我们推出的活动和项目要与老百姓的需求紧密贴合。”在总结经验时,周固坚认为群众文化活动首重群众基础,也就是要观察到群众的内生性文艺爱好,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情趣的引导,适时发力。可以是一个主题,但要有多个支点的延伸,这样才能常办常新。

  “快到村口看见一头牛,进了村喝一碗拦门酒,跟着绣娘挑花刺绣。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出现在合适的地方就能印进人们的脑海。我们很多活动举办地的民宿一房难求,多半是因为这种沉浸感。”周固坚认为,好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孵化大批优秀人才和作品,更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带动作用,周固坚深有体会,也对问题思考良多,认为行业的策划人才缺口很大,业务干部多是注重单项业务的钻研,缺乏跨界思维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活动不是快餐,火起来的都是有积淀,这得慢慢“熬”。(本报记者 王 彬)

(责编: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