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陕西汉中:念好文旅发展“三字经”

发布时间:2023-08-11 10:11:00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近年来,汉中市积极推进“文旅+”,以文化和旅游的长足发展,助力城市更新、人民幸福生活品质提升,并且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构建方面成效显著,探索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文旅发展“三字经”。

  守好“汉”字魂

  文化遗产“活”起来

  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推出的“品汉风古韵,赓续历史文脉”等多条线路,既适合1日、2日短线旅游,亦可串珠成链,开展多日游,让广大游客细细品味汉中的文化魅力。

  文物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见证。汉中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文物资源,为新时代新征程再创辉煌提供了独特的发展优势。截至目前,汉中共有各级文保单位290处,其中国家重点文保单位20处、省级文保单位83处,还有博物馆24座。截至2022年底,全市普查登记可移动文物30522件(套),公布不可移动文物4188处。

  近年来,汉中市颁布实施了《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了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革命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张骞墓作为“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汉中三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南郑疥疙洞遗址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张骞纪念馆等2家单位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汉中市文旅系统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从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再现入手,让文物古迹重新焕发光彩。

  打好“特”字牌

  富民产业“火”起来

  汉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地域性和风土民情相融共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作为闻名遐迩的“藤编之乡”,藤编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技艺,在汉中有着上千年的历史。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走进位于南郑区黄官镇的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厂房里的工人们正忙于编制各类藤编产品。“我们目前有2800余名工人,当地农户可以进厂务工,也可以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藤编产品赚钱补贴家用。”该公司负责人陈良顺说,他们将不断创新研发产品,拓展销售渠道,让汉中藤编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

  “我们在传承陕西省非遗‘黄官黄酒古法复酿技艺’的基础上,今年对生产线进行了改造提升,日产10万瓶黄酒的灌装生产线已建成投产。”陕西黄官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伟表示,接下来要更好地立足自身优势,坚定工艺自信,筹划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黄酒小镇,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弘扬非遗技艺,做强黄酒产业。

  不仅如此,目前汉中市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19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60个,建有非遗展示馆13个、非遗传习所78个、省级非遗工坊10个,国家级、省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5个,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在一代代匠心传承下,非遗不仅“活”在当下,并且转化为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我们将深挖优质非遗资源禀赋,鼓励和引导广大传承人、企业家做大做强特色文旅产业,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唱好“融”字歌

  区域中心城市立起来

  天汉湿地公园绿树环绕、青草如茵,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到此的人如在画中游。

  “湿地公园建好后,这里的生态环境明显变好了,白鹭、赤麻鸭、红嘴鸥随时都能遇见,运气好还能拍到朱鹮。”60多岁的摄影爱好者朱玉明表示,因为地处城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天汉湿地公园已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出片”的首选地。

  8月3日至4日,陕西省副省长徐明非带领省级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来到兴汉胜境景区、天汉湿地公园、长青华阳景区调研旅游景区及线路建设工作。徐明非表示,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的部署,抢抓消费复苏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汉中文旅产业发展;要丰富业态,围绕旅游要素,因地制宜发展自驾露营、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打造多类型文旅融合新场景。

  近年来,汉中紧紧抓住高质量融合发展主线,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探索和构建不同文化要素与旅游发展的链接,系统全面地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有汉中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

  记者从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汉中市推出了《汉王拜将》沉浸式演艺,开发了“一图三册”等文创产品,并加快建设“特色民宿、乡村旅游、优质景区、文旅消费”四大集群,创新举办油菜花节、文旅消费季等活动,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拉动经济增长。

  “汉中市文旅系统将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统筹文化旅游资源,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加大文旅精品打造,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消费热点,延长产业链条,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责编: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