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八方宝 遍开石榴花
汇聚八方宝 遍开石榴花
——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王思超 本报记者 郭子腾
甜美的客家山歌混搭奔放的刀郎麦西热甫,脆酥焦黄的新疆大馕遇上消食解腻的湖北长盛川青砖茶,动情的山西长子鼓书与高亢的兵团秦腔平分秋色……八方瑰宝架起交流桥梁,天山脚下绽放非遗之花。8月23日至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办的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在阿克苏地区举办。来自全国19个对口援疆省市和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3名非遗传承人切磋技艺、交流互鉴,为各族群众奉上可听可品可感的非遗盛宴,生动展示文化润疆的积极成果,表达各民族“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的美好寓意,凝聚建设美丽新疆的强大合力。非遗展期间,观展人数达17.5万人次,总销售额达755万元。
展示非遗保护发展成果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有助于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本届非遗展生动展示了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
654年历史、77道工序……展会现场,湖北长盛川青砖茶吸引了众多观众感受氤氲茶香与诗意。第三次参加对口援疆非遗展的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文化中心副主任简妮斯说:“非遗展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提供了展示平台。接下来,我们计划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进行推介展销。”
拥有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天津津药达仁堂今年首次亮相对口援疆非遗展。其展位前,聚集了众多观看蜜丸制作技艺的观众。“达仁堂药品早已走进大美新疆。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进一步促进了传统中药文化的传播传承。”津药达仁堂非遗负责人李莉说。
展馆外的非遗集市上,近40个摊位烟火味正浓,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大馕体验区人头攒动,打馕师阿里木江·热西提告诉记者:“展会这几天,参展观众太多了。我每天至少准备3袋面粉,还没到中午就用光了。”
“广大非遗工作者在此展示技艺,思考如何实现非遗产品与当代社会的连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罗静介绍,近年来,新疆非遗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截至目前,全区各级政府公布了5425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有94项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一批印证中华文化历史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
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多民族文化在边疆生根发芽,同时也孕育了富有兵团特色的非遗。此次对口援疆非遗展期间,兵团秦剧团、豫剧团联合多个师市非遗项目参展,备受观众欢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子彬介绍,近年来,兵团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质增效。“对口援疆非遗展为兵团非遗提供了学习借鉴和展示平台,通过参加非遗展,兵团地区的柯尔克孜族刺绣技艺充分吸收云南昭通地区刺绣技法优势,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逐渐为外界熟知。”
搭建技艺交流互鉴平台
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本届对口援疆非遗展为天南海北的非遗传承人搭建起了互学互鉴的桥梁。其间,大家切磋技艺、交流心得,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得以提升,信心愈加坚定。
在辽宁展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辽西木偶戏传承人王娜正指导学生表演木偶戏,只见在学员的操作下,木偶很快便完成了一幅生动的梅花图。新疆克拉玛依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铁枝木偶传承人梁勤多次到辽西木偶戏展位,向王娜请教木偶操作技巧。“王老师讲解展示毫无保留。回去后,我要着手改进铁枝木偶,让它更灵巧。”梁勤说。
“这是我第一次来新疆参加非遗展,深切感受到援疆19省市与新疆深厚的友谊,衷心希望大家交流提升技艺,让非遗长盛不衰。”王娜说。
“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走近“丝路粤风”广东展位,梅州客家山歌入耳甜。传承人潘倩说,与维吾尔族歌舞艺术家的即兴互动让人十分过瘾。“艺术是相通的,希望通过非遗展,与新疆非遗工作者多多切磋,提升客家山歌唱演技艺。”
“这次非遗展,昌吉带来不少非遗传承人,大家一起开眼界、长知识,将兄弟省市非遗传承经验带到基层,推动昌吉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非遗研究保护中心主任杨永睿说。
指尖悬丝,唱、念、做、打;线下木偶,扭、抡、闪、摇。在广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梅县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巫启胜的灵活操作下,《变脸》等剧目让观众掌声不断。“木偶戏的种类很多,我抱着学习的态度,想向同行就木偶操作技巧进行请教。”巫启胜说。
湖南展位上,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益阳羊舞岭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史一墨带来了20余件(套)陶瓷作品。参展过程中,史一墨还与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农民画业者进行了交流。“希望能在新疆开一个陶瓷绘画工作室,把农民画刻在陶瓷盘中,让农民画更好走向世界。”史一墨说。
凝聚建设美丽新疆合力
走进对口援疆非遗展,各族群众或席地而坐静静聆听玛纳斯英雄传说,或载歌载舞携手跳起麦西热甫,声声手鼓赞团结。经过连续3年培育,非遗展已成为文化润疆的特色品牌活动和交流交往平台。广大非遗工作者借此更好保护传承弘扬非遗,更好开展文化润疆工作,凝聚建设美丽新疆的工作合力。
在主展馆有一处特别展区,北京泥人张《吉庆有余》、河北蛋雕《三结义脸谱》、福建剪纸《福运无疆》……新疆和对口援疆19省市互赠的40件非遗作品,静静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寓意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浙江赠送新疆的戗金漆器《红石林》也在其中,作品以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红石林为表现内容。作品制作者李伟告诉记者,《红石林》是自己依据援疆干部拍摄的照片制作的。“今后,我会继续创作更多与新疆有关的漆器作品。”
“咚咚咚!”铁锤撞击铁钉,在锡铁皮上印刻出一道道鱼鳞印记。短短几分钟,一条栩栩如生的“铁鱼”跃然成形。这是吉林安图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艺传承人隋进才引以为傲的手艺。“参展期间,不少新疆观众对我的作品兴趣浓厚。新疆理工学院相关负责人与我进行初步沟通,计划在学院举办几场非遗技艺讲座,把铁制品制作技艺播撒在阿克苏。”
在黑龙江展位,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艳玲笑盈盈地迎接着来往观众。对于孙艳玲来说,新疆已是熟悉的传艺之所。“阿克苏地区绣娘针法功底不错,善做十字绣,可是作品花纹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出口需要。”如何帮助这些绣娘传承刺绣技艺、创新发展刺绣产业?今年2月,孙艳玲带领团队到库车市墩阔坦镇调研,协助当地成立合作社,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从纹样设计、技艺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帮助当地绣娘布局产业链,让小产业作出了创收增收大文章。“目前,墩阔坦镇已和深圳多家品牌店达成合作,50余名绣娘靠手艺实现了增收致富。希望通过非遗交流,带领更多维吾尔族姐妹奔向共同富裕。”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