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雷暴哮喘”引发就诊高峰,不妨及早达成治理共识

发布时间:2023-09-06 09:53:00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朱昌俊

  “请相关部门好好治理蒿草吧!”近日,在各大社交平台,内蒙古呼和浩特不少网友发出了这样的呼吁。立秋前后,内蒙古进入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打喷嚏、流鼻涕、鼻子痒、耳朵疼,甚至出现咳嗽、哮喘等各种过敏症状,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的正常生活。

  据了解,呼和浩特蒿草比较多,春秋两季,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人多。最近当地暴雨,导致花粉增加,引发“雷暴哮喘”的病人确实增多。也就是说,花粉过敏在当地是个老问题了,只不过,今年的程度似乎比往年更严重。

  “雷暴哮喘”对很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汇,一些没有体验过的人可能无法切身理解它给人带来的不便和痛苦。但实际上,作为一种过敏性症状,它带给当地人种种麻烦乃至风险,是无比真实的。这一点,媒体的报道中,相关网友的留言评论中都有比较细节化的描述。由此,该现象虽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但涉及民众健康的问题,的确值得重视。

  实际上,当地的应对很早就开始了。比如,相关部门、医疗机构均加大了花粉浓度的实况监测、提醒。同时,在对过敏原——黄花蒿的处理上,也早就有行动。如呼和浩特市前几年就制定了《呼和浩特市高致敏蒿属植物治理实施方案》,要求市核心公园、绿地、市四区园林部门对城区各居民小区、街道路旁、绿化草坪内的蒿草和其他杂草进行清理、割除,并根据蒿草反复生长的特性,合理分配人员和设备多次进行清理。

  但这背后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不仅大量的蒿属植物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清除是很难做到的,而且蒿属植物是当地治沙的“功臣”,这导致出现了“政府部门一头种沙蒿,另一头拔沙蒿”的尴尬一幕,相关成效自然有限。也就是说,一边要治沙,一边要治过敏,似乎陷入了两难境地。

  由此,难道当地民众只能完全接受这种现状?或者说,民众饱受过敏困扰,成了当地治沙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说到底,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只能是科学。比如,蒿草之所以被用作了治沙的首选,是因为它成本低、生长快,那么在今天新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考虑到其对应的严重的“副作用”,是否有其他更好的代替植物?至少,蒿草的种植,到底是否还要继续,在平衡治沙需要的情况下到底能够清除到什么程度,应该有一个更明确的共识。

  这背后的难度肯定是不小的。但越是如此,越需要及早在综合权衡的基础上,依据科学原则作出应对。这方面,北京之前也有过类似的行动。如数据显示,由于柳絮带来的“麻烦”,经过多年治理替换,北京的杨柳树中雌株比例已由最高时的80%降至70%左右,现有雌株平均每棵的飞絮量降低30%。这里面是否存在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句话,针对已经不止是出现在内蒙古一地的“雷暴哮喘”现象,除了要在医疗服务上增加关怀力度,在对过敏源的处理和治理层面,也需要尽快在更高层面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及时纳入研究范围,集思广益,探寻可行的解决方案。

  说到底,此事也是一个观察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典型。如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环境治理的策略选择上如何平衡好它可能带给人类的不利影响,这些都越来越成为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这样的案例,也应该对时下正在推进的环境治理,带来启示和思考。(朱昌俊)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