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科学随笔】
作者:李欣 程浩伦(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好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通过强能力、创机制、抓服务多措并举,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锻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力点,努力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着力提升企业基础研究能力。当前,我国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平台较少、研发人员缺乏等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夯实企业基础研究根基。一是引导企业制定研发战略。政府在制定国家和区域的科技、产业创新规划时,充分听取和了解企业创新需求,共同凝炼科技、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前沿方向,通过规划引导各类企业开展基础研究。鼓励和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制定“领先研发战略”,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布局和长远谋划,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开拓新兴市场,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进一步增加对企业基础研究研发费用的税收抵扣比例,采取“后补助”等方式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进行补助奖励,通过引入政策性基金、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等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与科研人员联合成立科技初创公司,开展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在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基地和平台,鼓励优势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强强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夯基筑台,集聚创新资源。
创新企业领衔基础研究新机制。聚焦“四个面向”,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中的“链主”作用,构建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开展基础研究的新机制。一是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大兵团作战”的研发机制。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是科技前沿的“无人区”和战略必争领域,具有战略性、引领性、独创性特征,对保障国家安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由国家主导,进行体系化设计,以重大任务为牵引,进行一体化部署;另一方面,对应用目标明确的战略需求导向研发任务,由实力雄厚的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团队,形成跨领域、跨行业的科研攻关联合体进行研发,实现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策源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构建链主企业主导“卡脖子”攻关的研发机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攻关中的一般原理、理论和方法等研究,主要以项目任务为纽带,实行“企业业主制”管理,由科技领军企业或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相关创新链或产业链的优势科研力量进行攻关,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赋予创新主体和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做到科研力量聚集、创新链条融合、资源有机整合,不断开发新技术,拓展新市场,创造新需求,推动优势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三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基金”研发机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瞄准的是世界科学前沿和基础科学问题,除政府科学基金资助外,目前部分科技领军企业开始聚焦原始创新,采取“选人不选项目”的基金方式,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通过建立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促进学术思想多元融合,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产生出开拓性的创新“火花”和奇思妙想的创新思路,形成具有前沿性、基础性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
强化企业基础研究服务支撑。强化科研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开放共享,为企业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了解知识脉络、技术体系、产业发展,以及精准配置研发资源、高效组织科研等提供服务支撑。一是为企业提供基础研究信息服务。建立面向企业基础研究的知识挖掘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立基础研究知识图谱,向企业提供世界基础研究动向、新的技术前沿与热点、技术机会、颠覆性技术、领域演化规律等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二是加强对企业基础研究的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投贷联动等多种融资方式,健全科技保险产品体系,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等,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企业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三是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人才政策,建立人才供需平台,做好人才“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引才聚才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服务。对集成电路、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国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发展“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平台,推动企业与大学、院所间的人才双向流动,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21日 16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