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应正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观者有心】
作者:韩 晗(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智能手机和短视频问世之前,上网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件难事,密密麻麻的键盘加上复杂的网络连接技术,让许多老年人望“网”长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便捷化,老年人上网不再是难事。据统计,2022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然而,老年人在互联网上又是孤独的。年轻人正熟练地在各种音乐App中寻找自己青睐的音乐,通过手游享受着从“青铜”打到“王者”的刺激,更不用说购物、追剧、交友……但放眼望去,适合老年人的App有多少?适合老年人的平台又有几个?当我们嘲笑“老年人表情包”时,是否真正地反思过,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世界里,我们自己究竟给父辈提供了什么?
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孤独,正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关照的真实写照。城市中拔地而起的购物中心以及让年轻人目不暇接的盲盒手办、AR游戏、主题书店、巨幕影院等,着实有“五色令人目盲”之感,但当中又有多少为老年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
几年前,笔者曾就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过一次调研。在某新一线城市的数十家商业文化综合体的消费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竟然只有2.1%,远远低于这座城市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老年人去哪了?经过多方调研询问,我们在该市一家废弃的区级图书馆一楼发现有近百位老年人云集于此,或读书看报,或聊天下棋。这是一间连空调都没有的阅览室,却依然一座难求。
再以老年人经常看的电视为例,电视机倒是越来越智能化,但电视操作却越来越难。对老年人而言,看电视简直是一场“过五关斩六将”的冒险。打开智能电视机,他们会遇到过长的开机广告、繁多无用的功能、复杂的额外付费等一系列“拦路虎”。不仅如此,与青春题材、少儿题材等影视作品相比,反映老年人生活、传播老年人声音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所以,一些老人哪怕学会了开电视,也觉得电视越来越没看头。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而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从微观层面看,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够让我们的老年时光更美好、更精彩。社会应正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不仅是基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呼吁,更包括对于你我老了之后的现实生活的关切。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应将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摆在与满足中青年及少儿精神文化需求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全社会形成文化助老新风尚。一直以来,文化产品市场以“娃主题”和“她主题”为主,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老年人文化消费欲望低。其实,拥有大量闲暇时光的老年人,非常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巨大,社会不能对这种需求视而不见。
其次,应及时改变成见,营造适老化的文化消费环境,推动老年文化产品研发,加强高质量老年文化产品供给。过去,老年人文化消费少,主要原因在于收入水平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养老金的逐年上涨,老年人将成为我们国家的“文化消费大户”。近年来,不断扩张的银发旅游市场便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文化产业从业者应及时改变成见,转变思路,尽快培育起适老化的文化产品市场,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消费平台,让老年人愿意把钱花在“悦己”上,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再次,打造能够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间。“一座伟大的城市,在于它在文化上能够善待老年人、儿童与残疾人。”这是世界城市规划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名言。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一日千里,但在硬件上对老年人算不上特别友好。比如,很多城市设立了儿童图书馆,很多商场设立了儿童活动区,但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文化场所却不多。应鼓励商业文化综合体设立“老年人楼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老年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即使限于现实条件,一时无法兴建专门的老年人文化空间,也应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必要的适老化改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适老化水平。
此外,针对特殊的老年人群,我们应在精神文化上给予更多关怀。比如,在10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带娃族”老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左右,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了帮子女带娃,背井离乡,默默承受着一般的老年人不应承受的孤独,城市理应对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予更多关注。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1日 13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