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流域协同治理组合拳
作者:康琼艳
9月20日,最高检以“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举行第四十三次检察开放日活动,向公众详细介绍了一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典型案例,其中,针对违规超采地下水、红树林湿地破坏、黑臭水体污染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凸显出公益诉讼检察在助推解决环境治理方面的独特价值。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复合性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必定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首先,流域环境复杂多变;其次,流域治理往往涉及不同行政辖区,极易造成“九龙治水”而“水不治”的问题;再次,流域途经各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容易产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平衡生态力度各不相同,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削弱了治理效果。
一要用好法治利器。作为公益诉讼检察制度最初确定的“四个法定领域”之一,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是公益诉讼的重中之重。通过最高检直接立案,融合发挥四级检察院合力,有助于打破固有框架和区域监管壁垒,在一体化办案、跨区域检察协作中,推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实现全流域联动治理。截至2022年12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0万余件,占全部案件总数的52.3%。一大批“硬骨头”案件的成功办理,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公益保护和治理能力提升,打造了攻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新模式。
二要凝聚多方合力。统筹考虑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等多重关系。一方面,要深化多方协同,检察机关要主动衔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探索重点案件线索联合督办、问题整改联合“回头看”等机制,着力强化检察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的衔接,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等多种手段,打好流域协同治理的“组合拳”。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入社会支持,探索推广公开听证、宣告送达、圆桌会议、第三方评估等机制,依靠公众力量发现和解决环境公益损害问题,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打造全民共建共治的生态保护新格局。
三要激活数据赋能。流域生态保护涉及领域广、问题原因复杂、专业性强。特别是对于一些人员不宜进入的自然保护区、岸边排污口等区域,要从源头上找到成因,根治污染问题。同时,先进的技术手段也至关重要。近年来,无人机航拍、快速检测、卫星遥感等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这些技术在精准识别污染源、精确分析水质、筛选污染水样、水质跟踪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步伐。期待更多新兴技术赋能生态环境保护,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图景更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康琼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