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蘧伯玉与孔子的忘年交

发布时间:2023-10-20 09:41: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谈文绎史】

  作者:王彦霞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蘧伯玉是什么人,能够与老子并列,受到孔子如此敬重?

  据《论语》《史记》等记载,孔子对许多儒学思想的阐发,包括他对《诗经》“风”的增删修订,都是在卫国完成的。卫国,即如今的河南省濮阳县、长垣县及鹤壁、商丘等地。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14年,有10年在卫国。孔子多次进出卫国,居无定所,数次被困,其中9年住在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家中。两人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后人将“至圣先师”孔子与蘧伯玉之间的友情称为“蘧孔之交”,又叫“孔蘧之交”。《论语》中孔子感叹“使乎!使乎”,《史记》中吴王之子季札称“卫多君子,其国无敌”,《淮南子·原道训》称“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庄子·则阳篇》中称“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等,都是对蘧伯玉的称赞之词。蘧伯玉的“弗治之治”思想、“瑕丘讽喻”故事,被认为是以民为本的典范;而“宫门蘧车”“外宽内直”等典故,则是对蘧伯玉君子风范的褒扬。《论语》中被孔子直接称为“君子”的只有四个人,蘧伯玉是其中之一;孔庙祭典中排在东庑第一位的蘧瑗,即是蘧伯玉。

  由于蘧伯玉本人没有留下著作,除了古代典籍中关于他的只言片语之外,资料不多,后人研究过程中有诸多演绎,并产生了一些以讹传讹的错误说法。我们如果仔细考察孔子师徒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即孔子“去鲁适卫”的有关史实,或许可以得出蘧伯玉的一些真实信息。

  孔子一生以复兴礼乐为“天命”,在鲁国担任大司寇兼摄相事期间推行“隳三都”,失败后,决定携弟子去他国宣传自己的主张。为何第一站选择卫国?后世学者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鲁卫两国本为“兄弟之国”,子路妻兄颜浊邹是卫国人,卫国离鲁国近。其实,还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孔子比蘧伯玉小29岁,他在带弟子周游列国之前,与蘧伯玉分别仕于鲁和卫两国时,就已互派使者致问了,关于这一点学界存在争议,但两人在为人处世、礼乐之道、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思想见解有相通、相同之处,则是很多学者的共识。

  早在公元前582年,鲁成公时期,“蒲城结盟”(蒲城在今河南省长垣县境内,古称蒲邑)之时,蘧伯玉就已名满列国了。孔子少时喜爱读书,尊崇礼乐,对于“蒲城结盟”一事有所了解,众多史料记载,孔子年轻时就仰慕蘧伯玉,是有根据的。当他在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开启周游之行前,曾与弟子探讨过第一站去往哪里,确定首先到卫国见蘧伯玉。但由于当时通信、交通都不方便,到达卫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高城村)才得知蘧伯玉公差在外。参见卫灵公后,发生了“宫门蘧车”“招摇过市”“子路犯师”等一系列故事。由于“礼乐治国”思想并没能在卫国得到实践,孔子率徒离卫赴陈,在过匡邑(今河南省长垣县境内)时发生了著名的“匡城被围”事件,由于当地百姓以为孔子是曾经欺压过他们的“坏人”阳虎,将师徒围困长达五日,子路欲战,孔子奏乐,直到有人把此事禀报给了远在帝丘的蘧伯玉,经过蘧公亲自调停,师徒才被放行。

  蘧伯玉不只在生活、交通、人际关系等方面关照孔子师徒,还在蘧府为他们设置讲堂,多次与孔子论道。当他得知孔子夫人在鲁国去世后,还在蘧府为孔夫人设立了灵堂。孔子由牛车出行改成马车出行,是弟子子贡的功劳,而子贡作为“中国儒商”的先祖,则是蘧伯玉的外甥,也是蘧伯玉亲手交给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对儒学贡献最大的孔子弟子之一。子路是孔门非常重要的一位弟子,虽为鲁国人,却在卫国担任蒲宰,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留下了“子路治蒲”的佳话。孔子在蘧伯玉邀请及陪同下到蒲邑考察,看到百姓安居乐业,一切秩序井然,三次称赞“善哉由也”,长垣“三善之地”的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在《长垣县志》《长垣君子文化志》《濮阳县志》《濮阳五千年》等书中,有大量关于蘧伯玉帮助孔子师徒的记载。蘧伯玉故居长垣市孟岗镇伯玉村有蘧伯玉和孔子的雕像及诸多碑刻,进村就能看到历代帝王书写的碑文。该村的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秦汉,在《水经注·地理志》中称“蘧伯玉岗”,在《陈留风俗传》中称“蘧伯乡”,“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长垣县志》自明代开始修辑,《嘉靖志》中记载,“长垣县有伯玉里、蘧公乡、伯玉村”。《万历康熙志》中记载,“长垣县旧有六乡,其中南曰蘧公乡”。《民国志》中记载,“民国三十七年设七区”,“其中王楼乡辖十七村,有伯玉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中记载,“伯玉村在长垣县城关镇东南4公里”,“属孟岗乡,原名蘧公村,据传为春秋卫国大夫蘧伯玉故里,故名。有清嘉庆十八年(1813)‘蘧公故里’碑石”。《孔子周游列国志》中记载,“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惟令德为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

  蘧伯玉一生尊礼乐、施仁爱、寡过知非、与时俱进。他的思想被认为对我国儒家、道家学说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自帝丘退休还家后,孔子师徒在蘧府居住并设堂讲学有五六年,二人的“亦师亦友”关系愈发亲密,蘧伯玉多次参加了“卫风”修订的讨论。如今,河南长垣正利用“三善之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让文物活起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方面有诸多建树。“四子言志”考古在近年有了新的重大发现,孟岗镇制定了以伯玉村为重点发展“文农旅融合产业”的政策。蒲东学堂岗的“四子言志”处、恼里参木村的孔子问路处、芦岗乡习礼王村的“夫子习礼”处等,都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文化魅力。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0日 16版)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